|
注:
1本文社会学,后来一般译为文本社会学。为尊重原译本,作为齐马的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还是称之为本文社会学。
参考文献:
[1][3][4][5][6][7][8][9][10][11]皮埃尔·v·齐马著.社会学批评概论[M]吴岳添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张隆溪 20 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7.47
[12]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 J 暨南学报(人社版),2004,(2).
[13]参见:罗振亚.“世纪之交文化转型与文学发展研讨会6 综述[J].文学评论,2002,(5).李媛媛.“文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4,(2).詹艾斌.“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会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周平远.重建文艺社会学是必要的[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1)周平远.重建文艺社会学三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5,(1).盖生.文学的文化研究走势探寻———对文艺社会学收编文化研究的构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刘俐俐.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转换的广阔空间———以戈尔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为个案[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6)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文系)
(文章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艺学网 2006-12-1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