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翼的罗店镇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响。“罗店——端午节划龙船习俗”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连续举办了六届罗店龙船文化节活动和灯彩年会,罗店龙船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700年历史的罗店古镇,素享“金罗店”美誉。这里不仅富甲一方,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以“罗店龙船”为代表的一批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而保护和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用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积淀滋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为罗店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
属于大众的文化名片
罗店有两张珍贵的物质文化名片。一张是罗店龙船,另一张是罗店灯彩。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起初,请外地龙船至此以度端阳,后当地船匠世家自行打造,因得百姓青睐而盛行,年年划龙船引方圆百里民众,呈万人空巷盛况。不过,在“文革”中,龙船被当做“四旧”封杀了。1992年,罗店的造船世家张氏四兄弟自己出资、自己动手,打造了第一条新的龙船,镇上居民提出了恢复龙船活动的建议。罗店镇党委、镇政府顺应民意,投入资金先后打造了七条龙船,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使群众性的龙船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古老的龙船文化也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罗店龙船文化的鲜明特色,一是表演,二是制作。划龙船表演以“打招”(专门用语,意为运用招式)的形式进行,数船交叉往返,旋转迂回,或互相追逐,或相向穿行。划手们有时挺身举桨,有时横身卧水,可变换出“链条串”、“荷花箍”、“交叉环”、“团团转”等不同线路和种种队形;罗店龙船的制作工艺荟萃了造船、建筑、雕刻、扎灯、织锦、刺绣、书画等造型艺术的手法,造型别具一格,昂首,翘尾,龙头以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鳄鱼嘴、虾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颚下长须拂水,船体龙麟叠彩,船上张灯结彩,遍插绣伞旗仗。
罗店灯彩以竹、木、芦苇、铁丝为骨,以色纸、彩绢为表,融书画、剪纸、拼图、雕刻、制花、编扎于一体,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传统制作工艺,颇具声名,不仅被应用到东亚运动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场景布置中,还出口到新西兰等国。
罗店镇党委、镇政府一直坚持龙船文化和灯彩艺术这两张文化名片属于大众,将其作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载体。每逢龙船文化节,有一千多名罗店百姓参与表演,向来自国内外的数万观众展示龙船文化。2004年10月,有16个国家、19个艺术团体参与的第四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闭幕式在罗店举行,各国艺术家在精湛表演的同时深切感受到罗店龙船特有的魅力,借助这一平台,罗店龙船由此开始了“出国远航”。
现在,罗店龙船文化的普及从娃娃开始抓起。镇属小天鹅幼儿园从中班开始教小朋友做泥制龙船,中小学校则基本普及了龙船兴趣班,龙船的制作、拆装已是一些中学生驾轻就熟的事了。
激活古老的文脉传承
为了深入挖掘罗店的文化底蕴,罗店镇组织了专门力量,对罗店龙船进行了专题调查,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资料档案,还特邀北京、上海的相关专家进行理论研讨,编撰了罗店龙船论文集。罗店市民广场建起了“罗店龙船”的城雕,建成了“罗店龙船文化展示馆”,并将开展龙船文化活动写进了历届镇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古镇开发建设中,罗店镇党委、政府利用目前镇内尚存的古街、古桥、古寺、古民居等文化资源,在进行整合翻修、形成独特看点的基础上,结合镇上河道纵横之特点,实施边建设边发掘的战略,重点突出江南特色水乡、明清繁华贸易、文人雅士寄寓、民风纯朴(如周庄、朱家角)等内涵,重塑昔日“金罗店”的风采。
罗店的文化,反哺着罗店的经济社会发展。罗店龙船已成为罗店旅游业的品牌之一,罗店农家乐的代表地之一——东方假日田园内陈列了两条精美的罗店龙船,作为农家旅游的项目之一供游客观赏。多次举办的罗店龙船文化艺术节吸引了许多的海内外朋友,有不少的观众因此而了解了罗店,以及罗店的众多优势,进而留下来投资办厂、购房置业,成为罗店大家庭的新成员。
续写历史的现代手笔
借助文化,罗店名传国内外。不少专家指出,罗店龙船文化节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节庆自身的范畴,2001年罗店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城镇之一,2006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便是例证。
近年来,罗店采取多项重大措施促进特色文化区域的形成,如将罗店龙船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一届规模盛大的罗店龙船文化节,建成了罗店龙船博览馆、罗店龙船广场、镇文化活动中心、中国儿童文学大师陈伯吹展示馆,等等。镇政府每年将群众文化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文化事业经费纳入镇人代会财政预算,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落实和保证。2004年和2005年,镇政府已调拨专项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发展文化事业。各村、居委会也都建立了社区文化工作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镇内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都在财力、物力上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罗店新镇的风景也与历史一脉相承,切合于罗店的文化。比如,落户于宝山工业园区的卫斯嘉文化园林生态休闲园占地1000余亩,目前已种植名木古树18000多棵,中、小树木10多万棵,还有柿子园、枣园、葡萄园。园中还收藏了奇石、贡石600多方,巴蜀古石刻100余块,明、隋古民居20余幢,是弘扬和研究中华古文化、石文化及中国古民居的好地方。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9-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