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实录:著名作家阿来谈新作《格萨尔王》
  作者:阿来 尹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6 | 点击数:10117
 

 
阿来:书面文学也是从口头文学当中演化出来的

  作家阿来与主持人尹俊

  9月3日10:30,著名作家阿来做客新浪读书,就新书《格萨尔王》与广大网友交流。

 

    《格萨尔王》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

  彼时,神在天上,人和魔在地上;魔统治人,并且隐藏在人的心里,使人变成魔。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间众生的悲苦,发愿铲除妖魔,在地上建立慈爱和正义之国,于是降生在一个叫“岭”的地方,父母给他起名叫觉如。十二年后,觉如荡平各路妖魔,带领众人来到应许之地,建立岭国,是为万世传唱的格萨尔王。格萨尔王,伟大的战神,也是慈爱的化身。藏民族的精神,于斯可见。(链接:新浪在线读书)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的读书名人堂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尹俊,今天再次把阿来老师请到直播间,欢迎阿来老师。

  阿来:谢谢。

  主持人尹俊:我现在手里拿的这本书是您的新作《格萨尔王》,跟它同名的一个史诗是《格萨尔王传》,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本网说明】此处有误,《格萨尔王传》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中国就有无以计数的活形态史诗──CFN编辑),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传唱,您觉得这个活史诗如此久远被流传,原因是什么?

  阿来:还是跟青藏高原藏族游牧的生产方式相配的,因为它产生的时候是从这样的生产方式当中、生活方式当中出来的,但是这个史诗流传一千多年以后,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这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慢慢在萎缩。但是这个萎缩的速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快,而且青藏高原那样广阔,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大面积存在,也就说这个史诗流传的土壤、产生的土壤还没有巨大的变化,在那个环境当中,老百姓消遣的方式,或者他们对山川大地、对历史的理解跟信仰决定了它还能够流传。

  主持人尹俊: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字,有上百位民间艺人还在流传、传唱。

  阿来:不管研究机构还是上百位民间艺人,其实不止。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认定的,这一百多位是指在广泛存在艺人当中,演说质量比较高,国家基本确定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但其实它可能还有更多的艺人存在,但是他们掌握故事的数量,他们演唱的技巧等等,可能没有达到这一百多人的水准。

  主持人尹俊:您会不会担心格萨尔王传传唱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萎缩?

  阿来: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在开始了。因为藏族社会慢慢在走向现代,不过由于地理的原因,过去历史的原因,这个过程慢了一些,但是总有一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会改变,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规模改变的时候,这种东西一定会萎缩。现在都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过去的艺人,在我书里写到他们还是四处流浪,专业演唱。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游牧生活,适合他们传唱,连成一片。现在慢慢比如城镇化,道路交通这些的地方已经被分割了,他们互相不连通,现在艺人所涉及的地域远远没有过去的艺人到达那么多地方,而且他也成为半职业的状态,到处流浪行吟的方式,作为自己终身职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方式已经在发生变化。每个艺人活动的区域变小了。

  主持人尹俊:看来这个变化还是挺大的。您曾经说过“写《尘埃落定》像是谈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这次写《格萨尔王》的时候,如果让您同样举一个例子,您觉得这次的感受将会是什么样?

  阿来:这是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回朔,就像鲑鱼一样,我们已经游得很远了,企图要回到源头。《格萨尔王》是我的一部致敬之作,现在致敬之作也是流行语,表示差不多借鉴某一个人、某某大师,但是我觉得这个更大一些,对一个民族文学尤其藏族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口传文学传统,一个是书面文学,现在作家文化重视书面文学,但是可能对口传的文学、对民间的尊重不够,我这个作品是对民间口传文学这样的传统表达敬意的作品。

  主持人尹俊:您这个比喻是鲑鱼。

  阿来:书面文学也是从口头文学当中演化出来的。

  主持人尹俊:探寻文化的根源或者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注意到在您的《格萨尔王》中,写战争的轰轰烈烈场面比较少,而对情感或者很细腻的东西写得比较多。这是不是您刻意为之。

  阿来:对,这个史诗本身牵涉面很多,如果把现有整理出来的译本翻译成这么厚的书得上百本,现在缩减了。古往今来,战争的方式,尤其古代战争的方式都差不多,刀枪剑戟,马上马下,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古今中外的阅读,都是非常熟悉战争场面了。我在不要离开故事主题的时候,也适当描写了一些,主要还是写一些历史当中人的反映。虽然格萨尔在故事当中被确定为一个神,但是我们知道在文学当中,不管是神还是野兽,只要进入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是拟人化的写作,都是把它当成人来写,我们想象天上的神仙,也是按照人的经验来想象。在这里,我还是把战争也好,别的东西也好,是把一段历史神话了,但仍然是历史,它艺术化了,仍然还是历史。无非是把人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当中,看人对于历史的解读,反映。

  主持人尹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过去看到写格萨尔王的文化作品,口头作品很多,战争描写很多,您是不是刻意描写得不一样。

  阿来:我也看格萨尔王传,因为下界以后,从少年到成年,经历过很多感情的冲击,比如说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跟他的亲叔叔对于王位的争夺,这里在亲属之间展开,肯定有感情的激荡。他个人的爱情,他的妃子们也有很深的纠葛,而且这个纠葛又跟政治联系在一起,跟征战联系在一起,在原来史诗篇幅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不过史诗当中可能被外界所知的是描绘战争的故事。最有名的几部就是有关于战争。但是也有关于人,有关于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纠葛在一起,可能我强调一方,把另外原来强调比较多的地方稍微放轻了一些。

  主持人尹俊:看来您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所以会这样来处理。我们发现您每次写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去故事的发生地可以说故地重游,如果把这个比作故地。这次写完《格萨尔王》也专门去故事背景地做了一番游览或者做了一番访问,不知道这次访问感受怎么样?

  阿来:这次感受跟原来有点不一样,这次访问让我继续沉浸在故事当中。因为去了一些读者朋友,去了一些媒体的朋友,跟他们谈这些事情,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本来过去我自己回到这个土地不是这样的。他这个感受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是过去写完,回到故事的背景当中去,我觉得是把自己清空——清空,我觉得写完一个作品之后,我一定要从里面尽快走出来,不要老在里面,就像过去说踢足球,最重要是什么,最漂亮的是什么,是下一个进球,但是写完以后,你的情感可能会老沉浸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我回到原发地去,当然对过去的过程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同时告诉这个地方,我把你给我的东西还你了,我要下一次开始。本来过去是这样的一种想法。

  后来我是自己不太谨慎,书快完的时候,来北京签合同,就告诉给出版社,出版社说找几个朋友跟你一起走走,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因为我们主流的媒体或者主流的读者在中国毫无疑问都是汉民族,尤其今天集中在都市,我们身边出现上海作家、北京作家的时候,我们要对这些东西的背景,作家感受的来源,都会懂,但是作为我这样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故事,不同故事的地理背景,这里有一些障碍在里面,我同意这样做事,去一些媒体的朋友,读者的朋友去看看。不然你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的,人家不知道,至少有部分人通过他们,把得到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可能在中国文学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另外一种作家,土地之间,跟土地上的人民之间,还有另外一种发生联系的方式。

  主持人尹俊:您本来从故事里先走出来,但是没想到……

  阿来:反而还强化,还深陷其中。

  主持人尹俊:这种强化的原因是?

  阿来:因为去了这么多人,你在谈,不断地在谈,原来也有反思,也有清空,但是清空比反思重要,现在每谈一次,也是对自己创作故事的过程再一次消化,再一次回顾,我相信这个回顾当中,当然也会有好的地方,总结得失,肯定这个作品不会再动它。对下一部作品,写作应该是有好处。但是尽管是这样,昨天晚上还跟出版社说,希望在一个月内把这个过程结束掉。

  主持人尹俊:您是已经很期待下一部作品了。

  阿来:希望进入那种状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新浪读书 2009年09月03日 12: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为什么要再写中国文学史?
下一条: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上划时代的60年
   相关链接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东主才让 还科多杰]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
·[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甘南藏区提速“非遗”保护工作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