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
  作者:周菁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4 | 点击数:11303
 

 

[摘要]本文探讨了黎族“龙被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图腾与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追溯了黎族织贝艺术的悠久历史,探讨了黎族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以及“龙被艺术”的工艺价值。 
[关键词]黎族;龙被;文化 

最近,海南出版社出版了蔡於良先生编著的《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其收藏之丰富,印刷之精美,令人耳目一新。
“龙被艺术”不仅展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黎族文化珍品,把人们带入一个如花似锦、博大精神的民族民间艺术世界,更使人浮想连翩,暇想不已。
龙,这一神秘而令人惶恐的圣物,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了。龙是中华民族之精灵,与中华民族伴生。虽然人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民族是“龙的传人”,却很少能解释出龙和自己民族的关系。龙究竟起源于何物?众说纷纭,令人扑朔迷离。 
从龙的生态原型上来看,有人说龙是以蛇为主体和基调。孙依云先生认为“蛇氏族就是龙氏族”[1]。叶玉森先生认为“龙即远古的恐龙”,指出“龙为古代之爬行动物”[2]。 
刘城淮先生认为龙的基本形态与蜥蜴近似[3]。王明达先生认为龙即鳄鱼[4],周勋先生认为龙的原型是扬子鳄[5],顾自力先生认为龙起源于水牛,更进一步指出,龙本是南方民族对水牛的称谓[6]。马世之先生认为龙源于鱼,指出仰韶文化半坡类陶器上所绘之鱼是螭龙的形象[7]。何新先生则认为龙的实体是云,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等等[8]。诸家学说,纷争不休。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则指出,龙是由各种动物的特征复合而成的。他说:“龙的主体部分和基调是蛇,后来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9]。” 
从黎族的龙被艺术中,可以看到不少龙的图案,其中有龙马纹图、双龙拱寿图,黄龙升天图,灵芝黄龙图,龙飞凤舞图等等,造型别致,弥足珍贵[10]。 
综观各种龙的图案资料来看,龙的大致定型,在秦汉之际。所谓定型的龙,亦即后汉王符所言的“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11]。是一种集蛇、鱼、马、蜥蜴、鳄、牛、鹿、猪等动物特点于一身的想象的动物。可以说,它大致集中了各地区灵物崇拜的主要特征,从而神通非凡,为普天下臣民所顶礼膜拜[12]。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龙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世界上并没有“龙”这种生物,它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会化和政治化的产物。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看,秦始皇被称为“祖龙”。从此,王朝的最统治者皇帝,开始称为“龙”。龙由灵物变为皇权象征,龙的文化内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灵物崇拜时期,人们对龙是寄于希望的,龙是人们繁殖生命的象征,是祝颂福寿和生命力繁衍的象征。原始人不了解蛇的冬眠,不了解蛇的蝉脱——假死等现象,希望获得蛇的生命力和神奇本领,于是图腾之,并把自己的祖先追溯于蛇,后衍化于龙。鸡爪的生物性蜕变与再生也是人们希冀和惊羡的,所以被龙采纳。鹿角(茸)也是每次蜕变更新与再生的,古人也积极地采取这一点而赋予龙。 
古人特别崇拜和青睐繁殖生命力强的生物,而鱼在这一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它生产后代生命力强且量大无比,故而受到了古人特殊的景仰与崇拜。古人对繁殖生命力的崇拜在最初的龙——蛇图腾的造型中可见。如最早的龙神——伏羲女娲的造型就是二龙(蛇)交尾或连体状,具有原始的生命崇拜和生殖祈祷意义的,是一种神话思维观念和图现。 
鱼本身与龙(蛇)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鱼、龙、蛇可以互生互化,《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鱼、龙、蛇互相转化的实例。所以古人留有“鱼龙混杂”的句子。 
在古代对龙的神秘崇拜当中,有相当长的时间,不是把它作为“天神”、“人君”和政治势力来崇拜,而是作为对生命、生殖威力的祈求和惊赞来崇拜的。 
此外,龙还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英国著名文化学家劳伦斯·比尼恩认为,中国龙的本质在于它“有奇妙的生命力”。龙的精力、生命力无有穷止,这是人们所渴求却永不可企及的。人们创造了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在龙的身上投注进自己的生命力。龙身上体现了创造者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综观中国的民间绘画、图案、雕塑等,大多是夸张龙的上述品质。中国的百姓没受儒家和皇权的驯化,崇拜的多不是“真龙天子”,而是龙的力量。民间中的耍龙、赛龙船等活动,大多是欣赏仰慕龙的奔腾不息的生命和无比强大的力量。 
龙具有一定的神异性,是一种神,而不是主神(天神),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神性。这观念是古老的、悠久的。在上古时人们意识中,龙既是一种神异的灵物,又是一种图腾形象。它的地位远没有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层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
下一条: ·[高玉昆]文化风俗史研究札记:说“驴子”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