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哈斯朝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长调
  作者:哈斯朝鲁 胡谱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31 | 点击数:10007
 

  胡谱忠:影片中蒙古族小女孩唱《嘻唰唰》的情景很耐人寻味,在当时的环境里显得很突兀。但你似乎没有掩饰这种冲突。

  哈斯朝鲁:我一直在强调,我的电影就是要表现它的客观性和及时性。所以我刻意安排了一个镜头,当老妈妈听到小孩唱《嘻唰唰》的时候,她没有多大的负面反应,相反还在鼓掌、微笑。因为这些就是现实存在,也表达了我对文化的态度——平等,不要以为自己的长调有多么高雅,文化需要互相尊重。

  胡谱忠:影片中蒙古族对生与死的感受很感人。

  哈斯朝鲁:其实影片中有很多地方表现了蒙古族的生死观,如老妈妈对于丧子之痛,对于母骆驼的死去,她一直表现得很平静,没有哭得死去活来,这是一种大爱。在蒙古族的世界观里,把人的活着与死去,看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在《长调》里,我最终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胡谱忠:为什么要把拍摄地放到并不是很“草原”的阿拉善呢?

  哈斯朝鲁:这个问题我的很多朋友也问过我。他们说,《长调》怎么不在呼伦贝尔草原或锡林郭勒草原拍呢?蓝天白云绿草地,多好!当时我就跟他们说,你们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很多年来,我们对内蒙古的宣传都是蓝天白云绿草地,但内蒙古的美不止这些。阿拉善黑色的戈壁滩,黄色的沙漠、胡杨林,很苍凉。其实,苍凉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更有魅力。而且我认为,能承载长调厚重感的只有阿拉善。当你面对着绿油油的草地,你还能有长调那种苍凉的感觉吗?所以我们看到的《长调》里,不管它有什么缺点,但是坚持苍凉的美,这个选择我认为是明智的。

  胡谱忠《长调》在民族文化忧思的主题上已经达到了某种极致,剧本、导演和表演的艺术水准也很难超越,以后你打算怎么拍同类题材的电影呢?

  哈斯朝鲁: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下次我准备拍商业片。说实话,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不仅对观众有很多阻碍,如语言、观念等,在选材上也有很大的局限,甚至在本民族的认同上也会有争议,所以说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比较麻烦。

  胡谱忠:你说在本民族的认同上有争议是什么意思?

  哈斯朝鲁:就是说电影拍出来以后,本民族对于片中展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分歧。就说长调吧,它分好几个地区,阿拉善长调、呼伦贝尔长调、鄂尔多斯长调、锡林郭勒长调等等。虽然所属不同地区,但是它表达的内容大同小异,所有的歌词都是表现自然、大爱等,很少唱卿卿我我的内容。但是它的唱法不一样,各地区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所以在《长调》里,观众会听到很多种唱法的长调。否则的话,没听到自己地区长调的蒙古族就会问,为什么不唱我们那儿的长调?为了顾及这种民族认同,我尽量选取了风格多样的长调唱法。还有人问我,你哈斯朝鲁凭什么代表蒙古族来拍《长调》?我回答,长调是我们蒙古人心中的图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长调。我今天拍的《长调》,就是我哈斯朝鲁心中的长调,我心中的长调就是自然、和谐。

  胡谱忠:现在有一些非本民族导演拍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哈斯朝鲁:这个现象不太好说。有些蒙古族题材的电影我看了就觉得不太切实际,很多内容在我们蒙古族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有的人想当然地以为只要穿上蒙古袍、住上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的电影了,这是不对的。还有比如成吉思汗题材的电影,大部分都会表现战争和打杀的场面,我觉得这些都是很表面的,没有抓住实质。

  胡谱忠:你是否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电影人才能拍好本民族题材的电影?

  哈斯朝鲁: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但是编剧和导演非常重要。

  (贾兴鹏 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8-28

上一条: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影视展映:中英文简介
下一条: ·[邓启耀]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