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高雅]“满族萨满神话”:不是一个人的守望
  作者:高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1 | 点击数:5983
 

 

  如果没有张爱云,这两部书所记述的那些神秘的满族民间文化,也许就真的随着傅英仁老人的故去而倏然消逝了;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许真的和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了。

  傅英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萨满神话》的第四代传承人;张爱云,他的最后一名学生、《满族萨满神话》的第五代传承人。
  老人的记忆力真的特别惊人,10 多岁时听到的故事,过了 70 多年仍然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即使时间已经过去 10 多年了,张爱云依然记得当年第一次听到老人口述时的情形。而如今,我们只能听着老人留世不多的珍贵录音,来想象老人的讲述有多么生动,才带给她如许的震撼。
  一个偶然
  一直有着文人情怀的张爱云,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研究满族民间文化的学者,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满族民间文化这个神奇的领域。
  1999 年,张爱云任宁安市文联主席。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说起当地有位奇人叫傅英仁,是满族文化专家,这让她产生了发掘、抢救满族文化的念头,只是这求师之路并不顺利。
  “其实,我第一次登门连傅英仁老人的面都没见到。”回想起当年的登门求师,张爱云很感慨,“我也没有多想,找个周末买了些礼物就去了。”“早干什么来着?”刚听到她介绍完自己的身份,老人的女儿冷冷地说:“我爸现在病了,啥也说不了了,就等着把那些东西带到棺材里算了。”家人的话也许是有些尖锐,但也显示出当时年届八旬的傅英仁,在清贫生活中传承满族文化的艰难与执着。
  “天下着雨,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很坏,像那灰暗的天气一样在哭泣流泪。”在张爱云当年日记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首次拜师的失落和不易。但思前想后,她没有气馁。接下来,她了解到当时老人中风不久,听他的家人说有种治疗老人病痛的特效药宁安没有,就自己花了1000 多元从外地购来,送到老人的家里。不再提向老人求教的事,而是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常去看望傅老。
  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她的真诚打动了傅老和他的家人。“当时老人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每次都是找到他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才能记录一些资料,进度非常慢,老人很着急,我也很着急,因为我们是和老人的生命赛跑。”后来还是张爱云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感觉好一点时,就自己录一点,然后再由她整理。
  几年间,两次中风,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整理进展得很不容易。“老人一共录了三四十盘磁带。”张爱云很动情,“傅老讲述的珍贵资料,不仅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一代又一代满族先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两个遗憾从家族传承到族外传承,是傅英仁老人走出的一小步,对于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是一大步。
  满族神话传说几千年来都是秘而不宣,只在代代萨满之间口耳相传。傅英仁老人也是从当年宁古塔有名的大萨满——他的大姨夫兼老师关寿海、三舅爷梅崇阿、舅舅郭鹤龄处学得那些让人神往的“秘传”。
  《满族萨满神话》的问世让世人惊叹于先人的智慧,但张爱云还说她有两大遗憾。
  她遗憾老人去世时也没能看到凝结了无数先人智慧、自己毕生心血来守望的这部长书。当这部书 2004 年正式出版时,老人刚刚离世一个多月;而《傅英仁满族故事》在 2006 年底时在中共宁安市委书记崔培元的支持下出版面世。
  她还遗憾,没有完成老人另一个心愿。当年病床上的老人在口述萨满神话传说和满族民间传说时,还念念不忘要整理出另外两部书——预计 36 万字的“满族风俗钩沉”和 20 万字的“宁古塔大萨满列传”。但老人未能如愿就离世了。这是张爱云心中永远的痛和遗憾。
  老人无声地走了。他未竟的话语中有什么传奇与神秘,今天我们只能去猜想,遗憾只能存留在我们的怀念之中,甚至怀念之外,而在这无情的更迭中,我们常常还来不及看清正在逝去的事物的内在价值。张爱云的遗憾与难过于无声之处。
  两个希望
  张爱云希望能有个展示这部神话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就像世界上大名鼎鼎的希腊神话一样,她也希望有一天满族神话也能名扬四方:“其实傅英仁老人多才多艺,满族的文学、舞蹈、音乐等,他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也是位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朝鲜、韩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记者和学者都采访过他,出版过关于他的研究。”
  萨满穿的神服、戴的神帽、扎的腰铃;跳神时用的抬鼓、祭天用的锅、手鼓、响板。不仅是
现代年轻人不懂,即使是大多数上年纪的老人都弄不明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书中都有提及和
讲述。如果这些都失传了,许多满族发展的脉络和痕迹也就此消逝了。
  张爱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萨满神话,不仅仅让它仅是一本书,仅留在纸面上,更希望能让它的传播立体起来。“我会继续整理和研究《满族萨满神话》,但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它,这是牡丹江的文化,应该是牡丹江人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相关链接
  《满族萨满神话》
  主要内容:《满族萨满神话》从内容上分为天神神话、职司神话、氏族神话、萨满神话四大类。萨满本身就是界于人神之间的一类,有关他们的神异事迹讲出来就是神话。萨满话来源于萨满世代的口传,因此它又是萨满教的教文和经典。
  学术价值:《满族萨满神话》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被称为满族先祖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要到香火断了的时候才讲传承
  今年 2 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听的、看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北京,热热闹闹地向世人展示了精湛技艺。不过同时,他们也在担心,自己手里的这门绝技能否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这当然不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消逝,也许有一天,“我们从哪里来”会成为一个尴尬的问题。这种与时间赛跑的迫切性甚至要以分秒来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过:现在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身上的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
  目前牡丹江有 8 个省级、55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还将有 21 个项目步入省级“非遗”项目行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无疑是无价的,而这块沃土给牡丹江人留下的馈赠也是异常丰厚的。当我们走在小街巷里,走向田野乡村间,把先贤书中留下的文字,具象化为一段美好的音符、一段极富感染力的舞蹈、一份鲜香可口的美食、一个充满喜庆味道的节日时,也许会赫然发现,我们与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生态”事物的距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随着老一代人的年事已高或溘然长逝,很多传统都已消云散。
  “我们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在我们的身体里复现。我们愿与这些‘提灯传薪’者共同坚守民族民间文化的最后阵地,并最终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醒。”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让曾有的那些追悔莫及不再出现。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北京郊区满族的风俗画和断代史
下一条: ·[汪玢玲]一本有特点的民间传说故事集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