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马经义]《红楼梦》中的满族风俗
  作者:马经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6147
 

 

《红楼梦》中的满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称呼就大量的保存了满族的风俗。满族称某某爷”“某某奶奶并不是汉族称呼中的祖父、祖母的意思,而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尊称。所以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琏二爷”“宝二爷”“大奶奶”“二奶奶等等。主子、奴才也是清代满俗的特殊称呼。清代主仆之分极其严格,主人称主子,仆人称奴才,主子视为高贵,奴才视为卑贱。
《红楼梦》中的礼仪也显露出浓郁的满族特色。例如:
贾政因问跟宝玉的是谁?只听见外面答应了一声,早进来三四个汉独,打千儿问安。
打千请安是男子请安的一个动作,即屈右膝半跪,较隆重时是长跪,即双膝跪下。满族人相见,除了打千请安之外,还有挽手礼,这样的礼仪有点像今天的握手,但是它需要双手同时进行,一般多用于妇女之间,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又这样的描写:
贾母归了坐,老嬷嬷来回:老太太们来行礼。贾母忙起身要迎,只见两三个老妯娌已进来了。大家挽手笑了一回,让了一回,吃茶去后,贾母只送至内仪门就回来。
这是描写贾府新年团拜的习俗,这里的大家挽手笑了一回实际上就是在行挽手礼。
在满族的礼俗中,未出嫁的姑娘倍受尊重,在家庭中的地位要远远超过同辈的已婚媳妇。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例如第三回写贾母为林黛玉接风洗尘,迎春姊妹都来陪客,和贾母一起吃饭,但是李纨、王熙凤却只能捧杯、安箸立于桌旁布让、伺候。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园和刘姥姥、薛姨妈等一起吃饭时,湘云、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姐妹都坐陪饮宴,但李纨与凤姐也只能侍候,等姑娘们吃毕,又才收拾一桌,李纨和风姐对坐着吃饭,刘姥姥都感叹礼出大家
 在《红楼梦》中最能体现满俗文化的应该是人物所穿的服饰、配饰、发式等等。服饰是一个民族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固有的样式,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这样描写贾宝玉的服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满族男子喜欢穿这样的箭袍子,是为了射箭方便。所谓箭袍就是在窄窄的袖口上,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所以又称为马蹄袖。满族入关以后,这样的服装成了有身份男子的礼服,要给人行礼时,即迅速放下马蹄袖,以表尊敬。
满族的发式和汉族的发式有很大的区别,这与两个民族所受教育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汉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因此汉族是要留全发的,总之为髻,这是汉俗的特点。满族则不一样,头发是半剃半留,把前额和头周围的头发剃光,只留脑后的头发,然后把它梳成辫子,垂于脑后。从清世祖登极后,朝廷要求满、汉统一发式,以满族发式为准。直到辛亥事件以后,国人才剪去了辫子。
《红楼梦》第三回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发式道: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这样的描写就是清代大家公子的打扮。再如同回中王熙凤的配饰: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这也是满族贵妇人的发式和佩戴。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下一条: ·[富育光]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相关链接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琼洁 李莹]从作家“雅”言到民间“俗”曲:大鼓书《贾宝玉夜探潇湘馆》的形成·[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兰锦]《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楹联的分析比较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