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北京郊区满族的风俗画和断代史
——评《北京郊区的满族》
  作者:步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12 | 点击数:16065
 
 
 《北京郊区的满族》的认识价值还在于,作者并没有把京郊满族游离于整个社会和满族整体之外,而是放在历史和时代的大背景上,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现出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其历史功绩是不能泯灭的。广大满族人民赞同、拥护革命,他们摆脱了满族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八旗制度的束缚,在法律上取得了平民的身份,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有很多人积极参加了革命。但是,资产阶级由于受到自身的阶级局限,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在社会上一股“排满”情绪的冲击下,各地的八旗人家,尤其是北京和关内驻防各地的下层劳动人民,受到民族歧视,甚至有个别地方受到地方官吏的迫害。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满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营房满人不再发旗饷,有的做了农民,但大多无地可种,一部分为谋求生路,逐渐外移,成为散居户,余下的便做起“补花活”(为桌布、碗垫、提包等锁边。为上边的花样贴补缝纫)。随着王公园寝的破败,园寝满人纷纷外流、分散。
 这些流散的满人沦入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靠做小买卖、卖手艺和卖体力维持生活,五行八作,什么都干,饱尝生活的痛苦、辛酸。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散居户的孩子才两岁,有一次他指着脚上穿着的破鞋说:“这鞋破了,这鞋要不破,就当去了!”一个两岁的孩子竟说出了与年龄如此不相衬的话来,这是在生活熬煎下的一种畸形社会现象。
 除了生活贫困之外,这些家庭还有“其他生活方面的悲哀”。例如,“许多人家姑娘年岁大了,嫁不出去,最后只好留在家中成了老姑娘”。也有一些人家的姑娘被“骗婚”,“被甩下的女方有的吞毒,有的上吊,惨不忍睹”。
 他们“不但身体受着饥饿的折磨,精神上也遭受着难以入耳的非难”,在社会上遭受到冷眼、歧视乃至侮辱。“‘满清’、‘鞑虏’、‘胡儿’等不堪入耳的词句不时地喷向他们”,有很多满人被迫改为汉姓。文中记载了作者外祖父额勒贺的不幸遭遇。外祖父是营房中翼长,被一个“屡拆官房”的“不守法的暴徒”刺死。在审理案件时,“法官看到外祖父满文名字和外祖母满洲姓氏”,因被害者是“满族”,便“给凶手开脱”、“减刑”。作者在此沉痛地写道:“旧社会满族不得不改汉姓汉名,其中包含着的,不只是辛酸,还有血的教训”。
因此,我们说,《北京郊区的满族》还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它是一部京郊满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断代史、变迁史。扩而言之,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整个满族的略图和缩影。同时,他又是一个社会的窗口,使我们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和腐败。对此,作者感慨万端地写道:“在旧社会,每一次突然而来的大的社会变动,都不可能是全民的进步和幸福。只有1949年北京解放,才使这些苦难的人们绝处逢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孙建功]“鸡叫城”沉城之说 与吴文化的关系
下一条: ·[高雅]“满族萨满神话”:不是一个人的守望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