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个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从作品的大量风俗民情的描述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京郊满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气质。
他们纯朴善良。“咱们满洲人……一肚子忠诚”。他们以偷盗、撒谎为耻,“他们之间不成文的习惯法,甚至比国家法律都厉害”。
他们热情好客。“只要有亲戚、朋友来,必留饭”、“一定让客人吃的很满意,才能作罢”。
他们尊师敬长。“那是老师吩咐的,谁敢不听!”这是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重。
他们喜清洁、爱面子。“每招待客人,菜肴和盘碗都很干净”。
他们重礼节、讲信用,连老夫妻吵嘴也不忘礼,“老太太指着老说:‘我恨您!’”营兵买东西可以赊帐,等关饷再还。小贩的记帐的方法很特点,用白灰或黄色砖瓦片写在欠帐人家的墙上。“欠帐者要偷偷地把帐擦下去几笔怎么办?——那时绝对没有这种事!”
他们聪明智慧、心灵手巧,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手工艺品。那“唐僧取经过通天河”的莲花灯直称得上“巧夺天工”。那粉面彩身,大小不一的“兔儿爷”、“兔儿奶奶”是那样别致、有趣,那种“梳旗髻或梳两把头的大奶奶(少妇)”泥人,则“制作得神色酷似真人”。
满族素有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他们学什么都老老实实地干,从不偷懒”。遇到城里亲戚家办红白事,妇女“多起五更上路”,因路远,又“很不好走”,便“脚上穿一双旧鞋,把新鞋掖在怀里,到了亲戚家门口再换上。”
这种吃苦、耐劳的品德在身处逆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使他们能以安贫乐贱、励志守节,忍辱负重,经受住了生活的严峻考验。
他们心胸开朗、豁达。甚至在濒临绝境之时,也不沮丧、绝望。这除了因为他们热爱生活外,还由于他们有倔强的性格。
倔强、好胜、强悍、勇武,这是满族性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认为对的事,不管有多大的威胁,至死不变”、“不管在什么事上也不肯认输”。营房满族有“尚武轻文的风气”,“他们想像中的上进,就是能打胜仗”,因此他们喜欢读书的书是《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他们最佩服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常胜将军赵子龙,乾隆年间北京中“专打强而不欺弱的‘花豹子’三官保和营房中以军功起家的乌兰泰、塔齐布。甚至连儿童们的游戏也带有‘崇武’的色彩,他们总是把游戏和练武结合起来。游戏就是练武,练武也是游戏”。
而最为可贵的是这种精神与性格“综合成的一种崇高的理想——为国家战死为荣”。这是营房满族性格美和品德的升华。他们“聊天”的内容“多半是某家某人在什么时候战死的。又是某旗某官在什么地方阵亡的。某家在什么地方做外任官时合家殉难的。在谈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面上绝没有畏惧或抱怨的神色和感情,而是觉得这是很光荣的事”。
文中用了很多笔墨写京郊的满族妇女。她们具有同男人一样的思想性格、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总之,男女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此外,还有突出的二点,一是精明能干、泼辣厉害,主持家务。二是重视贞操,所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难)三营一带,死难的女子独多”。他们的贞操观念同汉族妇女不完全一样,用作者的话说是“在中原传统妇德的外壳下,内中包含着满族固有性格”——是一种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追求和卫护自身价值和独立意志的表现,而这种“自主性”是不可侵犯的。
作者笔下出现的都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无人注意的小草”——普通的京郊满族人民,他们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没有什么可歌泣的英雄事迹,但就从这些“被忘却了的人们”身上,从他们平凡(但不平淡)的生活中,从他们日常言谈(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和深奥的哲理)中,却闪射出了美丽、迷人的光辉——那无比珍贵的心灵美、人情美,令人为之倾心、动容。他们同那些整天提笼架鸟、游街串巷、喝茶唱曲的八旗纨绔子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作者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了满族的传统美德,为我们树立起真正的满族(一个伟大的、可爱的民族)形象。并且用具体事实(事实是最有力的语言!)雄辩地指出,那些八旗纨绔子弟不能代表满族,腐朽的清政府更不能代表满族,真正代表满族的是生活在下层的广大满族劳动人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郊区的满族》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对于一些不了解满族或并不真正了解满族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