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贝叶经 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
  作者:不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9 | 点击数:12442
 

  

  

  

  贝叶经 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三个方面。

  ■名词解释

  贝叶经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

  据调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的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它只在中国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传播使用,有名的《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就出自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典籍《贝叶经》。

  保护贝叶经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现实是,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却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

  所幸,云南对“活化石”的保护,一直在进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生活新报网 2009-7-27 8:31: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下一条: ·[杨恩洪]《格萨尔》抄本世家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
·[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