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于伟慧]一个黎族民歌手身后的历史
  作者:于伟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8 | 点击数:16408
 

  

“三月三”节晚会上,王妚大听到有人唱她创作的歌曲,四处张望  

  

  绝世民歌手王妚大

  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由于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合亩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是黎族主要居住的地方。在鹦哥岭脚下的什运乡什运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县什运乡什运村。她从小喜爱民歌,10岁时随堂叔王仁福学习民歌,十四五岁时,为了学唱情歌,曾殷勤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黎村去长见识。她幼年失学不认识字,但记忆力很强,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1946年,由于战乱,她曾随亲戚逃荒至乐东、五指山一带。她先后学会了32种民歌歌调,连汉族客家山歌也会唱。1950年当了什运区信用社委员,仍坚持学唱民歌。1954年冬,当她陪同新娘送嫁到红毛镇毛西村时,那里的男女歌手凭人多势众,要跟她对歌决输赢。她滔滔不绝地跟他们对唱了一整夜。结果打败了对方,从此名声震动远近村寨。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平时,她积极参加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带头报名参加赛歌会,曾先后在省、自治州、县举办的赛歌中多次获奖。1955年,她被抽调往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不久,参加了海南民族歌舞团,随团下乡巡回演出6个月。后因家中亲人患病无人照顾,只得离团回家。从1955年至1963年,她创作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六七十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歌曲调,因此被人们誉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王妚大既是著名歌手,又是热心栽培民歌人才的园丁,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著名民歌手王玉梅(大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一首黎族民歌《感谢恩人毛泽东》博得全场阵阵掌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五指山乡什再村的王玉尾、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她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县的民歌比赛中获奖,成为当地著名民歌手。由于琼中出了王妚大、大玉梅、王玉尾、小玉梅四位杰出的女民歌歌手,以及王妚大创作的多首民歌在海南岛各地广为流传。因而,琼中被人们誉为“黎族民歌之乡”。

  五指山(琼中)民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电影《红色娘子军》、《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舞剧《红色娘子军》,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50~60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舞蹈音乐和歌曲所运用音乐基调,都来自五指山(琼中)民歌及王妚大传唱的歌调。由于她的杰出贡献,1979年她被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手诗人座谈会并参加国庆观礼,1980年当选琼中县人大代表,同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多位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慕名前来琼中拜会了这位著名黎族民歌歌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位日本音乐家听了她演唱的民歌后感慨地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是丰富”;2001年,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泰勒在采录她演唱的民歌时,连连竖起拇指称赞;2004年“中国民歌走进海南”中路摄制组一行人在什运采访王妚大,对她已80多岁高龄仍能以清亮的嗓音、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记忆力演唱海南各地不同歌调的黎族民歌赞不绝口,称她是名符其实的黎族歌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条: ·[陈巍]故事里的故事
下一条: ·[王宏刚]汗水入土悄无声
   相关链接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葛婷]观念与方法:郧西县孝歌手抄本调查研究
·[斯钦巴图]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张君]隐性知识视角下黎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反思
·[朝戈金]口头诗学·[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邓琼飞]“袍隆扣信仰”对黎族地区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王锦强]海南黎族陶艺:女制陶男莫近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王晓平]黎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反思·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深切悼念江格尔奇加·朱乃先生·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琼中“三月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杨鹤书]黎族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黄鈜]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