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宁俊伟]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
  作者:宁俊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7 | 点击数:773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自汉代“以孝治天下”开始,在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孝道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有些甚至脱离了儒家的伦理轨道。尤其是明清时期,为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孝道文化被大量掺入了神诫的内容,从而具有了浓厚的神学色彩。

  在传统的行孝实践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为“慎终追远”,也就是“春秋祭祀”,“四时上坟”;另一个则是“父母在,不远游”,如父母尚在,则要每日晨昏叩安,父母身体欠佳时,又要衣带不解、侍奉汤药。这是传统儒家对孝道的基本实践。

  明清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庞大的商人阶层,这些人常年游离于宗族之外,其生活方式同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意味着传统的行孝方式在此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人出于商业的需要,经常奔波于路途,或淹留于异地,“计其终岁家居之日,十不一二焉”,无暇顾及父母,更有甚者,有行商数年乃至数十年不归故里者。原本在同一伦理之下的生活被打破了,而正统的儒家对此却无力回应,于是转而进入神道之中,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思想资源来应对。

  二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仕途无望,最终被迫进入了被传统文人所不屑的商业、手工业等行业中,从而出现了文化的下移现象。商人之中有能力“无事闭户坐阅书史”者不在少数,这在提高商人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使商人的形象逐渐由过去锱铢必较、面目可憎的奸商,转而成为知书达理的儒商,如此一来,对于孝道的重新诠释就有了文化上的可能。

  出于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大力推广孝道,使黎民百姓尊祖爱亲,进而实现全社会的安定祥和。朱元璋称帝后,诣太庙自称“孝子皇帝”,又颁布《慈孝录》,荐举孝廉,以致“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甚至其遗诏也依然念念不忘阐发孝道。在朱元璋的首倡下,对孝道的褒扬一直伴随至明王朝统治的终结。到了清朝,统治者也深知孝道对于统治的重要性,认为孝道为治道之本,是“通于神明,贯于天地”的,因此,对这一思想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发掘。顺治帝亲注《孝经》,康熙帝则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帝也敕撰《孝经集注》。康熙、乾隆皇帝甚至数次在宫中开设“千叟宴”,同时效仿明代的举孝廉,设立孝廉方正科。

  正是在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和提倡下,明清时期的孝道出现了重大变化,逐渐地由“敬鬼神而远之”开始了向神学化的转变,出现了神学化的解释。在论述孝道的作用时,往往强调其神诫性,将行孝与天地、鬼神、福禄等联系起来。行孝之人必能获得天地鬼神的厚爱:“唯神敬孝,唯天爱孝,唯地成孝。水难出之,火难出之,刀兵刑戮,疫疠凶灾,毒药毒虫,冤家谋害,一切厄中,处处佑之。”无论是水火刀兵,还是毒药冤家,都不可以伤害一个孝子,于孝子一切人世间的灾难都可以化解。不仅如此,“孝之所至,地狱沉苦,重重救拔,元祖宗亲,皆得解脱,四生六道,饿鬼穷魂,皆得超升,父母沉疴,即时痊愈。”除了孝子本人能得善报,就连列祖列宗,甚至在六道中沉沦的饿鬼穷魂、父母的疾病痛苦,都可因孝子行孝而得解脱。行孝的好处仍不止于此,还可以“生集百福,死到仙班,万事如意,子孙荣昌,世系绵延”。反之,不孝则必受天遣。“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殁,摩煞祸侵”,不孝的罪名是“百行莫赎”,必会天怒人怨,为天地所不容,遭受最为严厉的惩罚。

  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行不言之教,儒门弟子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可以动用上天的威力,用雷霆来对付不孝之子。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只靠儒家的“春秋笔法,责备贤者”的清高做法,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俗世中能够维持多久呢?说到底,儒家践行的孝道是要造就圣贤,成就理想的人格,但更多的时候,在俗世的利益中,第一个回合被淘汰掉的就是像儒家这样的理想主义。在这里,被重新诠释过的孝道文化对正统儒家传统起到了补充作用,尽管正统的圣人弟子也许内心对此不屑一顾,但依然会本着圣人神道设教的精神对此大加宣扬,甘愿让神诫公然进入孝道文化的行列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新的诠释,才能应对因“皆为利来,皆为利往”所造成的礼崩乐坏、孝道堕落的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6-9 14:51: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蔡登秋]客家古村落文化境界
下一条: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相关链接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
·[李涵]倡导新时代“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林玲]神性与伦理:虞舜孝感动天故事的经典化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杨志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应对瘟疫民俗活动考述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任雅萱]民间的“正统”:明清时期姜太公风物传说的时空结构
·[余红艳]明清时期江南生育文化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和传播·[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段永升]龙头棺罩葬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心理探析·[何彬]隐居民俗与孝道
·[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张润平]祖神信仰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百名学者齐聚湖北探讨孝道文化
·重阳与亚洲孝道文化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岳永逸]孝道的吊诡:老无所乐──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十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