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潘全英]贵州蜡染的现状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潘全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6 | 点击数:24282
 

  3、贵州蜡染资源权客体的二位一体性[4]

  在具体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了贵州蜡染存在着“群体创造维系和个体传承的二位一体性”、“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二位一体性”。

  群体创造维系体现在蜡染服饰的地域特性上(或者民族的支系上):由于居住区域、民族习俗的不同,不同民族将蜡染技艺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掺进了不同民族情趣和审美感受,使得各处的蜡染融进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像安顺苗族的蜡染,风格明丽活泼,图案以取材于自然的花鸟草虫为主,对称中讲求灵动;安顺布依族的蜡染则以素雅清新为主要特色,图案多为趋于抽象的几何形铜鼓纹、图腾纹;扁担山布依族服饰以蜡染图案表达了生活的环境,家门前是田地,田地下是河流,河流下是树、村庄,其反映的布依族原始居住环境,对研究布依族民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群体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创造和积淀,形成了一定地域或民族的支系范围内蜡染文化的传统工艺、表现风格上的各异而内部自成一体。“个体创造”则体现在个体的人在接受群体维系的传统工艺上的创造、技艺的精深及特殊的表现等,正因为个体传承水平上的差异,所以各支系都有一些技艺突出者,比如历年来不断被请往外地做实地表演的艺人。所以,在考虑对蜡染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时,“群体创造维系和个体传承的二位一体性”在保护主体范围的界定上,在惠益分享的主体是整个群体还是其中的艺人,或者他们之间在共同惠益中各自应占有的比例,既保证公平又能造成持续的激励,有帮助作用。

  “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二位一体性”: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制作要点、诀窍等。人们在歌中唱它,在故事中说它,姑娘们借它显示自己的聪明灵巧。蜡染的图案中,或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每一纹样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并伴随着丰富的传说:象征吉祥的太阳纹,祥瑞的铜鼓文,联想起山峦的几何纹,表示湖泊的“涡状”纹,河流的波浪纹,隐语田野的方格纹,代表森林的十字纹,憧憬富贵的牡丹纹,蕴涵财富的铜钱纹,希冀降福的龙凤纹、水牛纹,趋吉的雄鹰纹,避凶的蜈蚣纹、蝙蝠纹、虎眼纹、猫头鹰蚊,向往福善的鱼鸟纹、蝴蝶纹、螺蛳纹,寻求昌荣的石榴纹、牡丹纹、梨花纹、豆点纹、马蹄纹、羊角纹、鸡纹、狗纹、猫纹等,形成一部用蜡写在纺织物上的象形史书和风俗史画。这对于采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时,兼顾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表达的联系,有提示性的作用。

 

  三、 贵州蜡染的知识产权保护

 

  1、建立“蜡染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理论是美妙的,不用博物馆专业人员,而让公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要把物归还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去,照这样推演下去,只能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再也不需要博物馆了”[5]。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验地放在贵州,是因为贵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比较落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比较厚重。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和做法,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行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建立众多的、小型的、村寨的蜡染生态博物馆,起到的作用将是全面的和长远的,也是其它各类保护形式都不可匹及的。这样,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的任务交由了文化的主人自己,相关部门在建馆初期给予技术设备援助及精神激励,在中后期就逐步转变成为“服务生”角色。贵州作为生态博物馆的试验田,已经建立了黎平岩洞侗族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等数个中挪合作项目,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蜡染原生态村寨,有选择的建立生态博物馆,借鉴已经成功的经验,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角度看,将是最理想的模式。

  2、打好贵州蜡染的品牌战略

  贵州蜡染的名气来自于千百年来的民间积累,并不意味着现在的贵州蜡染做得有多好。贵州蜡染市场的萎缩,缺乏品牌支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贵州蜡染”是一个通称,这块招牌是很容易坐吃山空的。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对外,云南大理、浙江宁波的蜡(扎)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贵州蜡染走入市场实际只有20多年的历史,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这个浮躁的年代,尽管在工艺处理上有所突破,如彩染、解决掉色等,但贵州的蜡染企业还没有能够潜下心来,打造自己的蜡染品牌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如同茅台酒,也是一个传统工艺产品,但不是茅台镇出的酒都能够叫茅台酒。因此,要把贵州蜡染的质量与品牌再提升一个档次,贵州蜡染人可能要再花上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对内,多数企业只重视大众仿制中抵挡产品,市场识别力低,顾客判断蜡染产品的好坏全靠手感经验或经人推荐,而不能从生产蜡染产品的厂家名称那里获得判断,只知是蜡染而不清楚是哪个牌子的。低的识别率和品牌意识,使许多厂家花费大量精力用于开拓市场、收买零售商,而不是扎实的进行质量控制、自主创新,塑造自主品牌。所致的结果是整体蜡染市场萎缩,其中的每一个商家都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受害者。如何打响每一个蜡染企业自己的品牌,从而整体上提升“贵州蜡染”名气,造就一个良性循环,是贵州众多的蜡染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以现实的经济利益带动传承(旅游开发、商品出售)

  民族民间文化仅仅作为历史的遗迹而实施了比较严格的保护,但如不进行开发利用,必将增大当地居民和政府的负担,而文明一旦失去了前进的步伐,也会成为毫无生气的"死"文化。保护为开发,开发促保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应当找到两者利益的平衡点。蜡染也不例外。否则,为数再多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方案、法规,也仅是付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贵州原生态蜡染资源在逐渐减少,但相比云南、四川等省的蜡染,仍然是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省份。但资源不等于产品,资源转化为产品靠的是市场运作;而在贵州,我们发现这种转化率是非常低的,或者转化的成本过高而成果利润不显著。这么多年来,省市相关保护原生态蜡染的文件、规定不断,而真正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的不多,很多甚至仅是走走过场,许多在执行阶段遇到重重困难而无法持续。许多原生态蜡染的村庄,由于缺少经济活力的注入,因市场上购买的现代服饰更经济、省事而逐渐放弃;曾经远渡重洋进行蜡染表演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蜡染“大师”、“专家”,返回家乡后并没有靠其技艺得以维生,而是纷纷外出打工,远离了蜡染制作的环境;1988年原普定夷风蜡染厂取得了“植物靛蓝的快速还原技术”和“真丝、人造丝经高温蜡染后的整顿技术”两项科技成果,前者将“土靛传统工艺”的还原期大大缩短,后者将麻布坯布向真丝、人造丝推上一个高层次,这些产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客商称颂为“具有行水流云般的柔软,春风拂柳般的飘逸和潇洒,富丽堂皇的光泽,鲜艳华贵的风姿”,并在当年北京举行的“全国乡镇企业生活商品出口展销会”上获蜡染工艺金杯奖——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在商业化利用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没有带来显著的利润,于是,也就慢慢地被遗忘了。从以上这些事实,我们认为,贵州蜡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现实的经济利益驱动为其起始点和目标,否则,所有的保护都只是空谈。

  作为蜡染风情聚集的安顺,是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和龙宫的所在地,近年来这两景区游客的攀升,对主要旅游产品蜡染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当然,在蜡染的商品化应用中产生的许问题,也是值得注意和急待解决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006-05-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WIPO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推出知识产权法研究生专业
下一条: ·WIPO与演员和音乐家携手促进表演者权利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
·[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王晓涵]从“栽花树”习俗看穿青人树崇拜意识的呈现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史小可]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
·[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