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潘全英]贵州蜡染的现状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潘全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6 | 点击数:24285
 


  摘 要 蜡染是贵州山地许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维持生计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传统工艺,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强势推进,这种古老文化正在慢慢地被吞噬: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消失;半开发状态加剧消亡速度,直接扼杀了蜡染的原生状态。这种危急的状态热切期待着知识产权的保护,本文从建立“生态博物馆”、品牌战略、以现实的经济利益带动传承(旅游开发、商品出售)、保护范围界定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分析。

  关键字 蜡染 文化符号 生态博物馆

 

  一、 历史积淀

  蜡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其出现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后汉书》、《新唐书》等史籍中,都有关于蜡染的记载。可见在唐宋以前,我国广泛的区域都有蜡染。而唐宋以后,随着各种加工便捷的染色工艺在国内逐渐推广,全靠手工绘染的蜡染在很多地方就逐渐弃而不用,走向消亡。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封闭自给的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蜡染却得以在各族劳动妇女中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因而贵州被称为蜡染之乡。贵州蜡染以其数千年不变的原始民族图案和浓郁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如今故宫博物院仍珍藏有十一至十七世纪的贵州蜡染。

  贵州80%的市县民间有蜡染制作,存于苗族、布依族地区,以安顺、黄平、六枝、丹寨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将蜡染成品作为衣饰。安顺市是贵州蜡染作坊最集中的地区,安顺蜡染也是贵州蜡染的代表。 

  贵州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法,用蜡刀蘸蜡汁绘画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贵州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湿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去蜡后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白花。如果仅仅是蓝底白花也算不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绘在布上的蜡块会因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细纹非常具有抽象色彩,叫做"冰纹",它是蜡染的灵魂。

  

  二、 存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对蜡染之乡的蜡染存在状况及成因做真实的了解,笔者利用国庆假日在安顺市黄果树镇的周边布依民族村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消失

  走访中,笔者了解到,在以往, 在安顺很多布依族村寨,户户有蜡刀,家家有染缸。女孩从小就耳濡目染,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妇女一有空闲就精制蜡染衣,她们用铜片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出花纹图案,画好后便把布放进蓝靛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各种白色的花纹图案便跃然在蓝底子上。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绘制一些几何形图案时,这些常年在山野间劳作的妇女们,不需要先设计,也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就凭手中蜡刀可以画出笔直的线条,溜溜的圆,整幅图案构图巧妙,对称严谨,如同经过仪器的测校。

  蜡染为什么能在山野里保存并在百姓村寨中广泛使用?蜡染在民间代代传承,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染织技艺,在其中更体现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少数民族把这种他们在自己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东西视为其生命的追求,图案中的每个细节都表达着他们的灵魂。蜡染图案的制作贯穿了主人的整个精神寄托,他们的信仰、情感、喜好等都寓意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案中,也许一方头帕,就会耗费他们一个月甚至更久的空闲时间。这时,她们从心里流淌的美随性大胆地在蜡染布上体现。她们表达的图案多变,粗犷明快,古朴典雅,纹饰的造型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法,表现了对幸福的渴求,对生命的景仰。

  蜡染在民间代代传承,不仅是一种为生活所需的传统工艺,而且是同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布依小伙子在选择对象时,就要先看看姑娘蜡染染制水平。因此,每逢节日庆典,姑娘们都要将精心制作的蜡染服饰穿戴出来,争奇斗巧比高低,使每次群众聚会都成为自然的民族蜡染刺绣大联展。婚姻、生育这样的人生大典,也是蜡染文化充分体现的时候。曾经一位苗家姑娘的婚礼上,新娘身上穿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二十四条蜡染裙,这重达四十斤的蜡染裙成了姑娘一生中最沉重却又是最辉煌的一次穿着。当新的生命在山寨里诞生的时候,亲友们常常送上绘有各种吉祥图案的蜡染背扇、鞋子、围兜等,表示祝福。而很多姑娘的名字就直接叫做“妹蜡”、“阿花”,从这些都不难看出贵州少数民族对于蜡染的偏爱,不难看出蜡染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006-05-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WIPO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推出知识产权法研究生专业
下一条: ·WIPO与演员和音乐家携手促进表演者权利
   相关链接
·[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
·[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王晓涵]从“栽花树”习俗看穿青人树崇拜意识的呈现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史小可]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
·[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