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国际时尚“激活”古老传统
  作者:赵颖 刘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4 | 点击数:7085
 


  当很多中国人迷恋于世界顶级时尚品牌时,中国传统的服饰元素却得到越来越多时装设计大师的青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家乡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彝族的传统服装了,我的一套衣服还是很小的时候妈妈手工缝制的,现在这种传统的技术已经面临失传。”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博士王志芬说。祖居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王志芬说,只有在重大节日,人们才会穿上祖辈传下来的精美服饰进行庆祝。

  尽管中国追求潮流的年轻一代正在冷落传统民族服饰,但这丝毫不影响独具慧眼的国际时尚设计师从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李红博士的调研显示,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迪奥的设计师约翰·加里诺曾使用织锦的手法,让模特穿上绣有龙图案的黄色服装,彰显出恢宏大气的风格。法国顶尖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也曾用提花、织锦、刺绣等编织技巧,在2004/2005年秋冬服装发布会上营造出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

  “日本服装品牌三宅一生很多裙装的款式也是受到苗族百褶裙的启发而制作的。”新加坡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邓秀薇说。她这次来昆明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的一个民族文化展览。

  仿古抑或改良的唐装和旗袍早已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成为高级时装定制的主角和外国游客喜爱的特色商品。章子怡也曾凭借一袭肚兜裙装在某国际电影节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此外,中国特有的花卉图案也被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和化妆品的设计师大量采用。

  2005年,香奈儿设计师卡尔拉格斐特别让电影《巴黎换换爱》的女主角身着一袭缀满2000朵白色山茶花的婚纱亮相,展现了该品牌极度奢华之感。Kenzo在2003年推出的一款春夏女士连衣裙则以中国牡丹为创作灵感,塑造出艳而不媚的时髦品位。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系教授胡泽民还专门就此撰写了研究报告,阐述东西方花卉纹饰的交融对现代时尚品牌的影响。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研究员杨源指出,中国的民族服饰具有丰富的物质形式、精湛的织绣染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要传承各民族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服饰制作技术,不仅要使其成为完整的“标本”或“活化石”,更要让其得到创造性转化。“通过‘时尚激活’的方式,不仅可以摆脱被拯救的尴尬境地,还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李红说。

  此外,时尚界“隔代流行”的规律也证明了传统是创新的源泉。设计师不断回到传统中,是获取艺术创作灵感的途径之一。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加深,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也成为时尚界的内在需求。

  设计师邓秀薇在设计中经常采用中国的传统花卉纹饰和镂空织法,“我设计制作的中国特色的便装和晚礼服在新加坡很受欢迎。”

  柏林学院的奥尔格·费弗博士却认为传统服饰一旦离开其原生的土壤,或经过改良创造,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他倡导少数民族服饰的原生态保护,让其完全回归故乡,而不是拿到博物馆展出或被时尚界国际化、现代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年8月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缩影
下一条: ·[刘泳斯]阿坝民族走廊上的多宗教文化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
·[夏循礼]中国传统卫生防疫民俗本草概述·[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常睿]中国传统孕期禁忌习俗及当代遗存
·[美]马克·本德尔:《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莫幼政 何厚棚]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研究
·2018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丁晓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盲点
·[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彭兆荣]体性民族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法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