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锡诚]刘守华自选集《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序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31 | 点击数:7006
 


  守华兄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如今已逾半个多世纪了。他对这门虽然有着百年发展史、却依然显得弱小的、远非完善的学科一往情深,始终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开阔的情怀和缜密的思维去开拓、耕耘、探索、建设,孜孜矻矻,一步一个脚印地一路走了过来。在跨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作为一个著作等身的学人,他站立在了这门学科的前沿。我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位优秀民间文艺学学者。回顾他的学术生涯,涉猎颇为广泛,做过多领域的探索,但他又术有专攻,不是那种喜欢泛泛而论的人,在民间故事学上的成就尤为学界朋友们所称道。建国以来很长一个时期里,由于社会思潮和文风学风的影响,喜欢发宏论高论的人多,扎实做专项研究的人少,而埋头于民间故事研究的人则更少;他倾心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不免寂寞,他却义无返顾,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且勇于开拓,肯于吸收,善于建构,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见解。他关于民间故事的许多见解,已经集中地写在《中国民间童话概论》《故事学纲要》《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史》《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以及他主持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等几部专著中了。专著之外,他还写过数量不少的单篇论文和评论随笔,这部题为《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的自选集,就是从过去发表的单篇民间故事论文中遴选出来的。与专著比较起来,单篇论文固然因篇幅的限制而无法把自己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关的资料也难于尽情容纳进去,但单篇论文也有优越于专著的地方,往往把作者的观点和最要说的话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而使文章闪耀着发人所未发的智慧和学术之光。守华这部自选集里所收录的文章,发表的时间不同,篇幅不一,立论的角度、使用的方法也大异其趣,但正如书名告诉我们的,都集中到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的研究上。探索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几乎是守华至今故事研究的最重要的选择。他一直恪守“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艺术”这个学术理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艺学的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不论什么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从不同的通道切入或进入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也正是这一理念及其探索,把他的研究与其他流派、其他学人区别了开来。我想,他的这种民间故事研究理念的形成以及他对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理解,也许与他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并亲耳聆听故事的讲述和观察民间故事在农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他对农民心灵的体察与理解不无关系吧。

  同任何人文知识分子的研究、创作一样,守华的民间故事研究、乃至民间文学研究,无例外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时代的制约,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跨越了共和国的前“十七年”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两个时期。共和国的前“十七年”时期,守华在民间文学研究上就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就中学课本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的整理问题的质疑,就初步显示了清醒的学理意识。但我以为,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地不是在“十七年”,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1984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是一个转折点。这以前,我国民间文学一直是以搜集整理为主导、为方向的时期,从这一年起,全国民间文学界开始走出以搜集整理为主、为工作方向的时期,过渡到以理论研究为重点和主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的历史新时期。这一年的5月,包括守华在内的60多位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者聚集在峨眉山全国民间文学理论著作选题座谈会上,共议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大计,大家一致认同,理论研究要摆脱多年来庸俗社会学的羁绊,告别“概论”式的、“通用机床”式的研究思路,开创以更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和专著写作为标志的新时期。一年以后,1985年,守华推出了他的第一部专著《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作者这部早期的故事学著作,延续了中断已久的“五四”时期周作人、赵景深等故事研究者的学术传统,既吸收了当代文艺学领域的方法和理念,也吸收了中外诸家的民间童话的理论,对口传童话的类型、典籍童话等初步做了梳理,为后来的比较研究和故事家研究作了准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7-30 14: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孙建君]燕赵大地的“文化植被”
下一条: ·[何蓉]从韦伯研究的角度浅谈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
·[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
·[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