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学术史为中心的文学研究
对学术史的熟悉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者视界的高下,在人们把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史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来要求时,对学术史本身的关注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分为《总论卷》(黄霖撰)、《诗歌卷》(羊列荣撰)、《词学卷》(曹辛华撰)、《小说卷》(黄霖、许建平撰)、《散文卷》(宁俊红撰)、《戏曲卷》(黄霖撰)、《文论卷》(黄念然撰),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学术研究史丛书。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论述了宋代《诗经》学兴起的背景,划分了宋代《诗经》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对宋代《诗经》文献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穆克宏《顾广圻与〈文选〉学研究》一文,论述了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与《文选》学研究的关系,认为顾氏校勘的李善注《文选》,为《选》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文学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学史研究,一直是倍受学者重视因而成果倍出的领域。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从先秦到近代,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流变的总体趋势和轨迹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从史的角度,通过逐年排比相关文学史料,展现了从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到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四百余年间文学发展的进程。马银琴《战国时代〈诗〉的传播与特点》,着重讨论了战国时代除儒家学派之外各阶层对《诗》的态度以及《诗》传播的基本状况。该文指出,在统治阶层遭受冷遇的同时通过私学在民间广泛传播,是战国时代诗文本传播的最显著的特点。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分为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诗体等八章,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还原了唐诗本来的历史面貌。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与源流》认为,明代公案小说是晚明兴起的一个小说类型,它以清官决狱断案为主题,以状词、诉词和判词为叙事结构骨干,来源于法家类“珥笔书”,是晚明文化普及浪潮的产物。蒋寅《清初诗坛对明代诗学的反思》认为,清初诗学是在对明代诗学的深刻反思中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理论目标和话语系统的。清初诗家对明代诗歌的反思集中在摹拟作风、门户之见和应酬习气三个方面,同时将批评的矛头集中在历下和竟陵两派。正是在对明代诗学流弊的清算中,清代诗学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王达敏《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认为,如何对待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宋学,是姚鼐与戴震等汉学家分歧的焦点所在。正是在汉宋之争中,姚鼐萌生了开宗立派的意识,重新回归辞章。到其晚境,以宋学为旗帜的桐城派自成一军,他与汉学派抗衡的愿望庶几实现。乾嘉后期的学坛格局也由此一变。
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文学研究
在考古学研究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出土文献和文物之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进一步得到彰显。其中的一个热点,就是已经被讨论了四年的《孔子诗论》。在最初的两年,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孔子诗论》的作者、写作时代、简序排列、简文释读等基础的文献考证方面,从去年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孔子诗论》的理论阐释转移。《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特意以“《孔子诗论》的理论价值”为题,组织了一次笔谈,郭丹《关于〈孔子诗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方铭《〈孔子诗论〉第一简“隐”字及与〈诗序〉的联系》、陈桐生《从战国初期儒家人性论思潮看〈孔子诗论〉价值》,分別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诗论》的理论价值进行了阐释。另外,季旭升《从〈孔子诗论〉与熹平石经谈〈小雅·都人士〉首章的版本问题》,则针对《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孔子诗论》相关评论的分析,对这些历史争议进行了分析与澄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6年12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