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阿来]文学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元素
  作者:阿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7 | 点击数:9432
 

  民间文学的“信度”

  民间讲述者获得故事的途径虽然荒诞不经,但他们的“信”,以及从“信”中所获得的力量,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最后想说的是,民间文学的讲述者对于他们所讲述内容执信的态度,也应给我们的文学创作以某些启示。

  今天的作家们可能对文学缺少一种坚定的立场,用佛教中的词语来描述,就是没有“执信”。本来因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感和崇高感,作家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神圣性。但我相信,现在绝大多数从事写作的人已经不再相信这个了。但我是相信的,这与我所受到的民间文学的熏陶有很大关系。看看民间文学的讲述者,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很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是牧人,是小市民,是小人物。但他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明确的信仰,他们相信自己传递的民间传说中所包含的信息。

  民间讲述者是怎么相信他们所讲述的故事的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读过一个人类学者的田野考察报告。他长期从事史诗研究。这个学者收集了新疆地区一支蒙古人的传说故事,是以史诗演唱的形式流传的。我对他整理的文本没有很大兴趣,而对史诗演唱情境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有关。这些说唱艺人都坚信他所演唱的东西是确有其事的。这与迷信不一样。他们都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全凭记忆来演唱。他不会告诉你这是跟某一个老师学的,而是会把史诗的来源神化,会告诉你是在一个梦里,一个神人把他的肚子剖开了,放了很多书进去,等他醒来的时候就会唱了。有人甚至会说,就是故事中的英雄———如今已成为神人———在梦中新授的,所以他就会唱了。这些人觉得自己与神灵达成了某种默契———人与神订约,是一种危险而刺激的关系。因为言说者深信自己所讲述的故事中透露了这个世界的某些秘密。这种透露应该是有某种限度的,神给了准许,却又未曾告诉明确的界限起于何时终于何地。于是,这种界限就成了言说者心理上的一种虚设的尺度。有了这种虚设,对言说者而言,言说活动本身成了一件很刺激的游戏———庄严的,却又挑战着某种看不见的禁忌的心理本身。这使得言说者本身获得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最终会传达到听众那里,并且成为作品力量的一个有效的组成部分。

  在口传史诗演唱中,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每个人讲述的同一个故事都有一些变化,都局部性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演绎。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所讲的故事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讲述的是历史。在同一个关于史诗的考察笔记中,被访问者一直强调自己讲述的是真的历史。这种对自身使命与讲述内容的双重信心可能是今天写小说的人所不具备的。今天写小说的人总是自感无力与渺小,甚至于,其作品中所传达的东西也未必就是自己深信不疑的。这必然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缺失。所以,民间讲述者获得故事的途径虽然荒诞不经,但他们的“信”,以及从“信”中所获得的力量,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道理非常简单,一部作品要以情动人,要有感染力,并不全部来自于作品本身,也与作品背后那个讲述者息息相关。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自信和感觉。我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文学已经边缘化”了。对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处于中心?有什么东西是处在边缘?对于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中心。对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讲,世界上所有一切东西,不就是为写作而准备的素材吗?你不就在中心吗?你不是像上帝一样正在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吗?那种始终想到中心去的迫切愿望,其实强烈地传达了我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缺乏一种起码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在民间,在辛劳地工作之余,仍然在讲述故事的人,那些对所讲述的故事内容有坚定信念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来源:解放日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家文学信息网 2007年03月12日

上一条: ·[施爱东]看见她:中国美女大脸盘
下一条: ·[陶立璠]女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