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广东已知最古龙船埋在番禺
  作者:李培 通讯员 陈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2 | 点击数:8008
 

  岭南龙舟分赛龙游龙两种

  华美庞大的“大洲龙船”如今已绝迹。屈九说,今天的岭南龙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赛龙”——眼睛雕刻得很丰满、龙嘴一般雕刻得上扬、威猛、有霸气;另一种是“游龙”——嘴角下垂、龙尾飘逸、龙头脸宽须长。“每条龙都有性格,赛龙主要为了比赛,线条简单、流畅;游龙主要突出美感,根据当地风俗添加装饰,比如芳村的游龙就会装点很多当地生产的鲜花。”

  屈九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知道,每只龙舟敲锣的职位都要竞争的,因为年轻小伙子得到这个位子就意味着向钟意的女仔表白的机会,也可以赢得很多相亲的机会。”屈九说,除了龙舟,以前广东民间还有一种“凤船”,船首雕刻的凤凰头,主要是农历3月的“天后诞”巡演的,“那种凤船一出来,后头就跟着一排长长的水乡飘色,异常飘逸,但凤船已经绝迹差不多100年了”。

  由于番禺与龙舟文化的深厚渊源,今日,中国民协将授予番禺石楼“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和“龙舟文化传承基地”的称号。但是番禺的赛龙舟还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原因之一就是遭遇到东莞、顺德、广州等龙舟队的强烈竞争。“如今顺德的龙舟队可能在速度上更胜一筹。”叶春生说。

  屈九则认为,东莞、顺德和番禺的龙舟队都获得过国际大赛第一名,难分伯仲,“或许大家都觉得旗鼓相当,所以从来不在一起比赛”。本届中国首届龙舟文化节,虽然邀请到了北方的龙舟劲敌,但东莞、顺德的龙舟队都没有报名参赛。对此,屈九还专门讲述了一段龙舟比赛界的佳话:“民国年间,广州曾举行过一次赛龙舟,当时番禺沙亭村的龙舟和小洲村的龙舟都划到了第一,但在夺标时,两个船队把那面写着‘通海第一’的标旗撕扯成两半,沙亭村抢到了‘通海’二字,小洲村抢到了‘第一’。”据了解,这面被撕破的旗子保留至今,成了文物。

  □对话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蓝海红: 

  广州赛龙舟是男人的节日

  记者:全国各地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广州有何特别之处?

  蓝海红:广州人生于水边,长于江岸,江水滋润了广州人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广州的民俗文化明显地具有江河水乡的特点。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是广州人性格的最好诠释。明清时,广东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已经很普遍。明清至今,广州的龙舟活动除了特殊年代外,基本上都坚持下来。1994年,广州市政府还把端午节定为龙舟节。

  广州赛龙舟具有强烈的宗族色彩,属于男人的节日,龙崇拜贯穿始终。龙舟活动基本是以宗族为单位来开展,并带有明显的乡亲和睦的特点,在赛龙舟的过程中各村乡亲之间,过去一年的不和都会一笔勾销。

  记者:广州赛龙舟民俗活动有何特点?

  蓝海红:广州赛龙舟有“趁景”、“斗标”两种形式,“趁景”是各方龙船前来应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五月二十日止,每天一景,轮流在各乡举行,“趁景”仪式有起龙、进水拜神、采青、划船、吃龙船饭、入窦等过程;斗标即“斗龙舟”,也就是龙舟竞渡,在“趁景”热身之后举行,比赛规程复杂。

  现在,广州的赛龙舟活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过去上龙舟的人都是以青壮年为主,近年来有的村子龙舟上的艄公呈现中老年化的倾向。同时,划龙船所需要的地理环境也在恶化,水资源的保护应受到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5-28 10:04: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法国人拍百年前云南风貌
下一条: ·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马梦莹]广东地母信仰初步调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吕涛宇]试析《广东新语》所见广东的民间信仰体系
·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王维娜]诞会组织与轮值制度: 广东诞会传承的核心民俗要素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郑苏文]广东化州“跳花棚”性质再认识
·[余文星]中国非遗与文化外交的关系研究·[彭伟文]“都鄙一体”的广东社会
·[关溪莹 王权]生态民俗学视域下明清广东蚕俗研究·[关溪莹]广东省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文化生态研究
·[刘晓春]“约纵连衡”与“庆叙亲谊”·[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
·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
·沉痛悼念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志文先生·佛山秋色民俗活动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