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柯伊]米歇尔·福柯
——一位深受学子赞美又备受同济憎恨的社会学家
  作者:[英]贺拉斯·柯伊(Horace McCoy)   译者:崔君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4 | 点击数:12504
 

  如是,福柯就与学生有了共鸣。尽管有些人假定大学毕业生即是明日的无产者,但是学生们知道,他们毕竟不是工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 工人,只有工人可以改变社会” 的学说迷惑不解。他们卷人各种不同的小冲突中——和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教授,和传统教学观念。他们不再回圈吞枣般学习,而要思考知识的意义和目的。福柯没有为这些疑问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但是提供了深人思考这些问题的智力工具。在把身体作为生产文化意义和铭记权力关系的场所的同时,福柯请他们把对语言、文本性和再现形式的关注与权力、统治和征服的严苛世界结合起来。福柯在大学中受到追捧,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人一听到福柯的名字就火冒三丈。你不觉得这有些荒唐吗福柯既不全对也不全错,他离不开时代。他早已辞世,现在他属于历史。我也认为在博士论文中没完没了引证福柯的话,有时确实令人恼火,但是我想,这是一个死亡的余波引述一位无法因自己被误读而提出抗议的学者的话,是司空见惯的讨巧做法。福柯提出的思想,在诸多方面已经变成常识。他的考古学的观念与科恩的范式观念不谋而合,两人大约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然而,福柯满足于思考人文科学和医学,科恩则更进一步,因为他的理论包括了科学的革命。  

  福柯认为支离破碎的社会生活不能化简为包容一切的单一解释模式,他的这一观念是后现代主义的先声。他从未用过这一术语,他去世时,这一术语还有待发明呢,但是,他是当代学术时尚的不走极端的先驱一一这一时尚就是解构主义。  

  他也是强调本土或局域冲突重要性的始作俑者之一。他自己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提倡者,而他预见了妇女事业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但是,至关重要的是,福柯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许多历史学家,即使不曾认真对待过福柯,也受到了他的影响。无数的著作借鉴了福柯的思想,有时明确无疑④ ,有时潜移默化。如今,他的下述观点几乎得到普遍认可一个时期要按一个时期的独特方式解释自己的问题,一个时期采用的一套概念会随下一代人而改变含义。在六十年代的风景中,福柯是一个有趣的形象。我相信,只有那些仍然纠缠年的人才会继续诅咒福柯。

  

  注释  

  ①《必须保护社会》,巴黎,加利玛尔索伊出版社,1997。  

  ②《人类精神实践》,巴黎,1980 。  

  ③《这些阴暗的惩罚,法国刑事监狱,1780一1876》,巴黎,法雅德出版社,1990 。福柯的惩罚观从19世纪中叶狄更斯在英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得到论据《狄更斯的新闻生涯,人民的娱乐,及其他文件、报告、随笔和评论,1834一1851》,伦敦,1996。我们记得,狄更斯是进步的热忱信仰者。1842年后,他曾跟随探警夜巡。他乐于看到淫棍在警察前蜷缩一团的样子。对他而言,他们是“ 恶狼和渣滓” ,应当尽快受到惩罚他们应当住陋室吃粗食,当局应当发现惯犯最不喜欢的工作,交给他们做。  

  ④ 如在珍妮佛·泰瑞和杰奎琳·乌尔拉主编《变态身体,对科学和大众文化中的区别的评论性透视》中布鲁明顿,印地安那大学出版,1997 。

 

  作者简介:贺拉斯·柯伊(Horace Mc Coy),兰开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崔君衍,中国电影家协会译审。  

  (原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2009-7-10 16:10: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
下一条: ·[艾伯华]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以口头传统与无宗教的古典文学文献为主
   相关链接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马启俊]六安红色对联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马路]集体化时代徽州山村生产队劳动力投入的性别差异·[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刘婷]从辽境香炉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镜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