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玉的叙事:夏代神话历史的人类学解读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2 | 点击数:10303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经验表明,借助于物质文化可以对毫无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展开研究,乃至重新构拟出失落的文化。
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的叙事”命题,给夏代历史探索带来重要启示。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熊龙

  

■二里头84M11墓出土镶嵌绿松石神熊铜牌

        物的叙事:研究夏文化的核心对象

  现代中国学人对夏商周三代的探索经历了两大阶段,即疑古阶段和释古阶段。前者认为东周以前的历史均系后人叠加伪造,属于神话传说而非历史;后者认为三代历史基本可信,但需要重新求证。目前看来,较妥当的途径是结合考古学与上古文献的综合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对商周两代的研究已进入新阶段,而对无文字的夏代的研究还是最大难点,进展缓慢。

  中国的学问传统围绕传世文献而形成,离开了文字记载,学人们就难免望洋兴叹,如孔子所云“文献不足徵”。而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经验表明,借助于物质文化就可以对毫无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展开研究,乃至重新构拟出失落的文化。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提出“物的叙事”命题,给夏代历史探索带来重要启示:如何在没有书写材料的前提下,切实进入对夏文化的认识呢?

  答案是,在没有文字历史编年的情况下,要完全像研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那样,做出编年式的系统认识是不现实的。补救性的措施是调整对象目标,即将夏代历史视为夏代的神话历史,然后根据在夏代纪年范围内出土的物质文化材料,锁定重要的神话信仰和崇拜观念符号物,再结合夏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夏代之后的商周时代的同类器物的线索,上引下联,重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谱系。

  将夏代历史换成夏代神话历史,是不是避实就虚和偷梁换柱呢?非也。后现代史学大变革的标志就是放弃“历史科学”的旧理念,转向“神话历史”的新认识。岂止是夏代,就连清代义和团的历史,不也被揭示出浓重的神话历史色彩吗?历史必从神话启程,而且要伴随着神话思维前行,这一认识是重新进入中国历史的门径。

  怀玉者谁?直观5000年前的“圣人”

  在华夏传统中,文献出现以前有没有神话呢?西学东渐以来引入“神话”概念的文学家们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除了向《山海经》、《楚辞》等古书去寻找神话以外,并不看重文字记载之外的材料。而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新传统却能给出十分肯定的答案:从史前的图像叙事和物的叙事中照样可以解读出大量的神话。美国考古学家金芭塔斯的《活的女神》(1999)和英国神话学家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2005),都已经作出研究示范,即如何将神话视野充分拓展到新石器时代。在此基础上,如果要找出奠定中国神话独有特色的第一关键,就是“玉”这种物质。

  先秦思想的基石为儒道两家。两家的区别尽人皆知,但两家的一致处和共同渊源却探讨极少。其原因是:书缺有间,罕有西周以前的文字材料。儒家讲“学习”的名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直接来自史前东亚人加工玉的实践。儒家将君子理想比德于玉,和道家一起共同继承玉神话理念。《山海经》叙述149处产玉之山,原因何在?《穆天子传》叙说周天子不远万里到西方昆仑去寻觅美玉,又原因何在?

  追踪玉神话和圣人神话之源,可在文本之外,找到更深远的物质原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名言“圣人被褐怀玉”(《道德经》),明确点出圣人与圣物的符号对应,让今人有可能找出儒道两家共同的神话渊源——“圣”的世界。

  孔子对神与圣二词的不同态度,可知儒家神话立场。“圣”是人类中的杰出者,或称圣人、圣王。《论语·述而》提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圣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却仰慕“圣”;其弟子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从而完成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原型意蕴的造神运动。包括夏代君王在内的尧舜禹汤文武,是儒家理想的圣王神话历史谱系。史学家想将他们看成历史人物,却说不上其具体的在位年代与地点。我们将他们视为神话历史人物,因为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和玉神话密切联系。

  从出土物证看:在尧舜禹之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的“唯玉为葬”和王者风采,充分证明古书所言玉器之神圣性,并非虚言。通过民族志材料的第三重证据(口传文化与民俗礼仪等),可复原圣人的本相——沟通神人和天人的神圣中介。再通过第四重证据(即考古发现的圣物谱系)的法器和礼器,寻找中国圣人神话的史前原型,落实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玉礼器为符号的领袖。从直观的视觉表象和听觉感知,体悟圣人崇拜的6000年传统,梳理出从史前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神话传承历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6-30 18:07:25

上一条: ·[色音]蒙韩产育礼俗比较
下一条: ·[高小康]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