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76年至21世纪初,宏思竣想与学术青春
标志性工作一:呼吁成立中国民俗学会,推动中国民俗学研究。
1979年,钟敬文亲自邀集顾颉刚、容肇祖、杨-、杨成志、白寿彝、罗致平等著名学者联名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会。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钟敬文当选为理事长。为了推动和协助各省市此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他北至丹东,西至兰州、四川,南至两广,东至上海、杭州、宁波,参加成立大会,参与学术讨论,进行学术演讲,举办民间文学、民俗学研讨班。他说:“只要有利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建设与发展,而我的体力还能支持,我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
标志性工作二:领导中国民协开展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竭尽心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钟敬文有条件继续他50年代未竟的民间文学事业。1984年,钟敬文被推选为中国民协主席。当时中国民协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编纂民间文学集成,这是一个有“文化长城”之誉的浩大工程,钟敬文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并具体参与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与编纂工作。他将这项工作视为传承与保存民族文化的重大职责,并竭尽全力组织推进。作为民间文学集成的常务副总编、故事卷主编,他在这项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全国各省故事卷的终审工作中,钟敬文不顾年迈体弱亲临每一次审稿会,跟同仁一道认真审读文稿,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他的带动下,几位编委与集成办公室的同志精诚团结,在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了表彰钟敬文在主持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编审工作和为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1997年文化部给他颁发了文艺集成志书编审工作特殊荣誉奖,2000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给他颁发了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终身成就奖。
标志性工作三:重视大学民间文化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先后主编《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两部经典教材,稳定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在高校的学术地位。
钟敬文十分看重大学教育中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推进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除了主持全国性民俗学会工作以外,他先后多次组织全国高校教师研讨民间文学、民俗学课程,编写出版《民间文学概论》(1979年出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民俗学概论》(1998年出版,1999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作为专业教材与理论的普及读本。在钟敬文等老一辈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俗学在1998年被列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民俗学从一个民间的学术门类上升为国家学位教育的规划学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钟敬文为之奋斗了近80年的民俗学事业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文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导师,钟敬文为了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教学科研人才,坚持亲自授课,他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学问,还有人品与献身学术的精神,为此他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一等奖。
20世纪最后20年,是钟敬文获得巨大丰收的时节。在北京师范大学,他先后领导创建了211工程重点学科与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培养了近50位博士、博士后,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访问进修学者,他们绝大部分成为全国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钟敬文领衔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创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标志性工作四:晚年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推出6卷本《中国民俗史》煌煌巨著。
志存高远的钟敬文,并没有因已取得的成绩而满足,他不断思考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方向。1999年,他终于推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理论新著,提出了建立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新主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民俗学,对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中国民俗学进行深入探究,2000年年近百岁的钟敬文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亲自组建了《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写作班子。他去世后,课题组成员秉承先生遗志,艰苦奋斗,2006年课题以优秀成果结项。由钟敬文主编的6卷本《中国民俗史》(400万字)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16日 12:2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