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萧放]钟敬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两大学科的奠基人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13917
 

  杭州:民间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1928年夏天,正醉心于学艺进步的钟敬文,遭逢了涉世以来的第一次打击,早就对进步学者不满的假道学校长,借钟敬文经手付印的《吴歌乙集》中有“猥亵”的语句,而将他解除教职。但他并没有沉沦,在钱塘江潮水高涨的时候,应朋友刘大白之邀,乘船到了杭州。

  西湖秋色安抚了这位远来的异乡游子,催发了他的文学情思。在杭州,钟敬文除了在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教外,还热心于散文、小品写作,出版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等散文集,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功。钟敬文的散文创作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他沿着这条文学之路走下去,中国也许会多了一位文学大师,但就会少了一位民众文化研究的大学者。

  钟敬文没有忘记五四精神的滋养,没有忘记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文学与民间文化两条道路的比较中,他选择了后者。在杭州,他团结了一批同志,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那是钟敬文学术上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写下了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至今仍然为学界所引用),而且注意吸取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同外国同行建立学术联系。一时间,杭州成为继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之后的民俗研究重镇。

  为了充实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底蕴,1934年钟敬文东渡扶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研究院学习。学习期间,他在《艺风》杂志主持《民俗园地》,向国内介绍民间文学、民俗学理论,发表民俗与民间文学的记录资料,并为此刊编辑了几期学术专号。1935年,钟敬文撰写了《民间文艺学建设》这篇重要学术文章,首次创用“民间文艺学”这一学术概念,提出建立独立的民间文艺学的构想,并就其对象特点、建立的社会条件、所应当采用的方法及主要任务等进行了论述。这一学术创见,因为后来中国时局的关系,没有进一步展开与落实。直到20世纪末期,钟敬文才有条件多次论述建立独立民间文艺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科学的民俗学学科体系作出了特殊贡献。

  1936年夏,钟敬文从日本回到杭州,继续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民众教育》月刊编辑了《民间艺术》专号和《民间文化》专号。他与民众教育实验学校的同事施世珍一道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展出了3000件从浙江及其它地方搜集来的民间绘画、木刻艺术品,此举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将民众固有艺术展示给世人,对于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是一有力的促进。

  北京:50年建立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民间文化学科

  1937年抗战时期,钟敬文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宣传工作。抗战后期,钟敬文重返中山大学,任文科研究所指导教授,讲授民间文学、文学概论、诗歌概论等课程。1947年,因思想“左倾”他再次被中山大学解职,后任教于香港达德书院。1949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他回到北京筹备并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之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教务长、科研部主任、中文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了,钟敬文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在民间文化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学术奠基与学科建设工作,其在民间文化研究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与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两大时段。

  一、1950年至1956年,昌明人民文化新学科夙愿的实现

  标志性工作一:参与筹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创办民间文艺研究期刊。

  在钟敬文等学者的积极建议与周扬同志的热心关怀下,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第一个全国性民间文化研究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宣告成立,郭沫若任会长,老舍与钟敬文当选为副会长,钟敬文主持该会的日常工作。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有了研究民间文艺的专门机构,钟敬文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他心身畅快地工作着,先后参与创办了《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文学遗产》等刊物,为民间文艺研究者、采录者提供发表园地,同时组织动员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进行民间文艺的搜集与整理,着手计划民间文学丛书的出版。

  标志性工作二: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招收第一批民间文学研究生。

  上世纪50年代初,钟敬文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并兼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教职,讲授民间文学(后改名人民口头创作)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当时名为人民口头文学教研室)。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第一个民间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班,为新中国培养民间文学领域的高级人才。

  标志性工作三:发表《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理论宣言。

  钟敬文在组织全国性民间文艺研究、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始终重视提升民间文化的理论研究,编辑出版了《民间文艺新论集》,在《民间文艺集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口头文学—— 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理论文章,将民间口头文学提升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这既是对五四以来新传统的继承,也是由新中国政权性质决定的,钟敬文的学术研究先进性由此可见。直到今天,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时,仍然受益于他的启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16日 12: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的遗产仍影响当今世界
下一条: ·[苏士澍]忆启功先生:永远留在心头的音容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