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传播和媒介研究不再是一个学科的理论特权,而是多个学术传统的交融。文化和媒介研究已成为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概念,传播和媒介问题的文化路径是一个始终存在并逐渐得到认可的论题。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指导着对大众传播的解释方式。当代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既是历史的总体发展大势和现实实践发展的需要所致,也是传媒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播和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新闻无学”的言论。新闻传播学本身当然是有学的,有人发出“无学”的感慨,恐怕与我们的传媒研究长期流于采写编评的经验式总结,将传播和媒介视为一系列特定的、孤立的社会象有关。而文化研究将传播和媒介置于多元文化背景中,用各种有效的文化研究方法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把它们看作一种开放性的、与市场经济、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现象。这样,传媒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用某种单一的、传统的方法,而是借鉴更多学科的方法,突破原有的狭隘视野,将传媒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中来加以观照。
传媒研究在跨学科的范畴之内运行,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和文化理论,这些正是广义的文化研究题目下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后现代理论所共有的。传媒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跨越了不同学科之间的鸿沟。这样的研究方法不应该停留在传媒文本的边缘,而应该探究文本如何适应生产体系,不同的文本如何成为生产类别或类型体系的部分,如何表达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话语。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意味着传媒是权力争斗的场所,传媒研究要深入研究人际关系,考察社会身份问题。传统的传媒研究,基本上处于以好坏二元对立构成的话语系统,缺乏对传媒文本背后隐含的各种权力争斗的深入分析,往往只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从而沦为创作的附属品。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是传媒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过程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完成的,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媒文化领域从来都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斗争的场所,呈现出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妥协的文化景象。将传媒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背景下,“跟客观主义和非政治的学术方法拉开了距离,它使人们洞察镌刻在文化文本中的权力与统治关系,也详细说明了人们可以如何抵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符码意义,而形成自身的批判性的、反抗的读解。”[ 15 ]
文化研究承认文化的多元性,阶级、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总是要在传媒上以各种方式表现,发出自己的声音。工人阶级的文化、青年亚文化、女性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认同等,成为传媒研究的内容。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就要探究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是如何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关注媒介在文化表达过程中和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角色,以及关于个人、集团和政治或经济机构中的权力问题。传媒文化既是支配的,又是对抗的,它是统治阶级获得霸权的努力和被统治阶级对各种霸权的抵抗协商、调停的结果,它是多种意识形态争夺意义和控制权的领域,我们既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主导意识形态的通俗宣传,也不能说它是一种自发的文化抵抗,而是一种谈判和斗争的过程。“与其说文本确定了它的意义,不如说它为这种意义的争夺划定了一个竞赛区域”[16 ] 。因此,我们要善于洞穿传媒文本的表象,直达文本的深层结构,了解和分析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图景,而不是对传媒文本做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要探究“公开的意识形态内容——传播大众或多或少愿意模仿的新型式样、价值、生活方式外,还有一系列隐藏于其中的控制性的信息,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对受众产生影响,··特别是,这些决定了观众们实践的经验,满足了他们无意识的愿望,··新创一系列匿名的满足,大众文化充当了一种社会调节者的角色,试图吸收日常生活的压力并使那些可能构成反系统的事实的挫折与失败转入为系统服务的渠道。”[17 ]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彰显人文关怀。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传媒越来越市场化。但人不是经济的动物,文化滑坡、失衡,传媒庸俗化引起人们的担忧。文化研究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批判理论,传媒文化研究学者应当成为“抵抗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仅是文人,也不完全是思想的生产者与传输者,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仲裁者、立法者、思想生产者和社会实践者,他们天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18 ]“学院派批评者更应该从事文化研究的传媒批评,成为在传媒文化建构中的能动者。如果我们把批评者的行为理解为社会活动的生产,而非对社会活动的描述,他们在教室的行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扩展到公众领域。”传媒的文化批判是“抵抗的知识分子”的有力武器,它要求从传媒的“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
由于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美国式社会分析在探讨个体、传播的角色和媒介的效果时往往更加注重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分析民主实践时大众传播遵循了原子式的实证主义路径。美国经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从20 世纪20 年代出现以来,在随后的40 年里占据了传播和媒介研究的学术正统地位,经验学派被赋予了“传播学的主流学派”的头衔。经验学派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和媒介现象,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对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进行实证考察,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工具理性”。而传媒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传播的价值性问题进行思考,即“为何”传播,我们可以把这称为“价值理性”。这是与经验学派相对的批判学派关注的中心。批判学派坚持以辩证分析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但并不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传播和媒介研究的批判学派在理论研究上,更多地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20 世纪80 年代起在西方,批判理论,从学术边缘地位移动到了学术研究的中心。“总体而言,批判理论的主要成果为文化研究,包括媒介工业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共谋,以及为文化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持续性范例。70 年代批判理论成为主流大众传播研究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成为四十余年来重要的理论事件,并构成了反映众多学科内部现代主义论争的内涵和外延的文化的主要部分。随后的大众传播研究作出的解读和解释虽然仍处于这一领域的边缘,但却显示了适当的兼容理念的明显倾向。”[19 ]
[参考文献]
[ 1 ] Edward Burnet t Tylor. The Ori gins of Cul ture[M] .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1958. 1.
[2 ] 陆扬,王毅. 文化研究导论[M]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 Colin Sparks. The Eval uation of Cul tural S tudies[A] . J ohn S
torey ( ed. ) What Is Cul tural S tud2ies · A Reader [C] . Arnold ,1996. 15.
[4 ] 詹姆逊. 论“文化研究” [ A ] . 快感:文化与政治[C] . 王逢振,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99.
[5 ] J . MCHale. The Future of the Future [M] . NewYork :George Braziller
,1969. 47.
[6 ] 萧俊明. 文化转向的由来[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 7 ] Eduardo de la Fuente. S ociology and westhetics .[J ] .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2000 (5) .
[8 ] 金元浦. 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 EB/ OL ] .http :/ / www.
culstudies. com/ rendanews/ dis2playnews. asp · id = 3190 ,2004 - 06 - 23.
[9 ] 戴锦华. 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A ] . 大众文化的神话[M] . 三联书店,2003. 1.
[10 ] 王岳川. 当代文化研究与布迪厄的文化理论[ EB/OL ] . http :/ / www.
zisi. net/ htm/ ztlwz/ whyj/2005 - 07 - 20 - 34055. htm ,2005 - 07 - 20.
[11 ]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 . 商务印书馆,2004. 60.
[12 ] 商伟. 当代社会文化的“媒体化”现象探析[ EB/OL ] . http :/ / www.
zijin. net/ blog/ more. asp ·name = shwei &id = 3241 ,2005 - 08 - 21.
[13 ] 尼克·史蒂文森. 认识媒介文化[M] . 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11 - 12.
[14 ] 周宪,许钧. 文化与传媒译丛总序[ A ] . 媒体文化[M] . 商务印书馆,2001. 3.
[15 ] 蒋宁平. 论传媒批评的文化转向[ EB/ OL ] . ht2tp :/ / www. people.
com. cn/ GB/ 14677/ 21963/22065/ 2955876. html ,2004 - 11 - 01.
[16 ] 约翰·费斯克. 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 A ] . 罗伯特·C ·艾伦. 重组话语频道[ C]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07.
[17 ] 阿罗诺维兹. 殖民化的消闲:琐碎的工作[ A ] .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C]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8 - 89.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6月24日15:4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