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作者:蒋晓丽 石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0 | 点击数:8559
 

  二

  传播和媒介研究一向被视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领域,处于文化研究的影响之下。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的学科一般认为有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传媒学等。事实上,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和其他文化研究阵营的著作对传播和媒介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传媒即文化。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媒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事实上,在‘文化’和‘传媒’之间所作的区分是武断和生硬的。不管人们将‘文化’看作是高雅文化的产物、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行为的语境,还是把它当作任何别的什么,文化总是与传播密切相关的。”[11 ] 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及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也规范着人类的传播行为;传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成果,传播属于文化范畴,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

  传媒和文化的结盟,贯穿于传媒和文化发展的始终。人类文明史既是文化传播史,也是媒介发展史。文化传播经历了信号传播、口语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阶段。每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都是文化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电子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性和互动性,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形象得以传播,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大大降低了书面印刷媒介文字符号对大众文化知识的要求,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信息存储和查询更加便捷。因而,电子媒介尤其是互联网以及新的流媒体更具有普及性、大众性和民主性。卫星通讯和互联网还使大面积的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人类的文化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力也因此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传媒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借助传媒这一中介进行大众传播,对大众媒体特性进行妥协、依赖和附庸,表现出深刻的传媒印记。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12 ] 文化的传媒化扩展了文化的空间,改变了文化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方式。“许多现代文化是依凭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各种各样的媒介传播着古典的歌剧、音乐、关于政客的私生活的庸俗故事、好莱坞最新近的流言蜚语以及来自全球四面八方的新闻。这已深刻地改变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现代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权力的网络系统。”[ 13 ]

  传媒文化概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的传媒呈现方式,强调了大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影响。传媒文化描述的是传媒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一切传播意义上的媒介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一切文化都需要传播。广义的传媒文化是基于一切传媒的文化,这里的传媒是泛传媒的概念。中观的传媒文化是指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大众传媒催生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娱乐文化、虚拟文化等新的文化形态。但是传媒文化绝不仅仅是这些文化形态,因为大众传媒同样可以传播高雅文化、民间文化等等。使用传媒文化的概念,比使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等概念更能反映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更具有包容性。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大众文化的概念有精英化的倾向,在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间树起一种二元对立,由此轻视“大众”及其文化。他也拒绝“流行文化”的用法,认为“流行”一词意味着传媒文化来自于民众。这一词语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即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形式常常把受众降格为一种对已简化过的意义的被动接受者。狭义的传媒文化是指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表现出消费文化、视觉文化、娱乐文化、虚拟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当代传媒文化的主要形态和特征。

  传媒文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场景。”[14 ] 传媒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传媒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06月24日15:4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子今]《史记》的时间寓言
下一条: ·[黄向春]人类学的南方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相关链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段青丽]泰山周边玄帝文化研究
·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王加华 李燕]眼光向下: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个视角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罗瑛]民俗传承的生态文化研究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民俗舞蹈学”子项目研讨会·[周臻]“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文体研究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在毛里求斯举办文化雅集
·白晓霞:《土族民间传说与女性文化研究》·[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