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岭南记忆:岭南古舞,复活的化石
  作者:蒲荔子 向杜春 杨智昌 罗荣南/撰文;刘力勤/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9 | 点击数:11405
 

  专家观点

  “脱胎”而不“换骨”使“活化石”活起来


  我考察了郁南的禾楼舞和西北一些地区的傩戏,感到最迫切的问题是怎样使这些“活化石”活起来。郁南禾楼舞,确实是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它是原始巫文化流变与傩文化结合的产物。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郁南的禾楼舞是唐代由瑶胞从湖南传入的,也有几百年了。广东有“禾楼舞”和“跳禾楼”、“唱禾楼”、“考兵舞”之类的,分布在广宁、肇庆、清远、阳江、化州、雷州等许多地方。

  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来进行转换,把它“活化”,使其“脱胎”而不“换骨”,即传统的根基不变,用“新瓶”来装“陈酿”,就是“重新包装”。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些最关键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技术、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重组包装,完全可以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傩舞。现在风行世界的动漫,我们有许多好题材,我们的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绝不比超人、变形金刚、阿童木逊色;我们的钟馗、姜太公、碧霞元君、南山圣母的故事绝对可以编创出比哈利波特、丁丁历险记、布鲁斯伯瑞更精彩的故事,创造出更为经典的绝技,其中有些傩技,如上刀梯、过火海、捞油锅、咬火犁、穿令、扶乩等,比西方的大型魔术精彩多了,而且其中的机理更有待我们研究、开发,一旦破解,正如钱学森先生所预言的,必将引发世界性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 “原生态”与“活化石”·

  传承人故事

  一个医生复活了禾楼舞

  “文革”期间,禾楼舞销声匿迹。如果没有一个叫傅志坤的医生,估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会出现禾楼舞的名字。

  1947年出生的傅志坤,退休前是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医师,业余爱好写点小说、散文、小品等,最大的爱好就是连滩的民间艺术。1995年,他组织起“连滩声韵乐社”,并被选为社长。他以乐社为载体,挖掘编演民间文艺节目。

  傅志坤赶上了禾楼舞最后的盛行,七八岁的时候,就牵着妈妈的衣角去邻村看人家跳禾楼。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那沉闷慑人的鼓声、映红天际的篝火、悠远神秘的歌声以及似癫似狂的族人。

  1996年,为挖掘禾楼舞这一有“活化石”之称的民间舞蹈,傅志坤与朱展英、朱展球等民间艺人跋山涉水,找到以前曾参与禾楼舞表演的古稀老艺人曾植祥、胡泉、邱老九、杨植南等,再三请教,记录舞蹈动作、音韵节奏和唱词,终于挖掘整理成功,在1996年第五届连滩民间艺术节上登台表演,广受欢迎。

  2002年5月初,禾楼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同年10月参加第二届省民间艺术表演赛获“银奖”,2005年10月代表云浮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赛获“银奖”。2008年9月,禾楼舞应邀参加“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博得观众一致好评。每年连滩民间艺术节,都少不了禾楼舞登台亮相。

  政府也开班培训禾楼舞传承人,年龄最小的禾楼舞者已经扩展到一群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

 

  本期学术支持: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岭南记忆”题字:林雄

  总策划:杨兴锋 王春芙

  总监制:王培楠 黄常开

  本期策划:吴伟鹏 杨红雨

  采访统筹:陈志 戴学东 严亮

  编辑统筹:郎国华

  版式统筹:赵小星

  采写: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向杜春 通讯员 杨智昌 罗荣南

  摄影:本报记者 刘力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 2009-07-09 08: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河北省张家口市文物普查发现《百工图》壁画
下一条: ·寻访门匾人家:古朴的门匾会消失吗?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