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何建春]滦南乐亭大鼓:在濒危边缘复苏
  作者:何建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29 | 点击数:6379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明末清初,起源于河北乐亭县的民间小调“清平歌”,历经几代艺人的反复实践,博采各种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唱腔和板式的说唱艺术。清朝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门艺术却日趋式微。随着大鼓艺人年龄的普遍偏大,演出活动日益减少,“人亡艺绝”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变化,文娱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外来及新的文艺娱乐介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不断地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中争夺观众,以至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少,乐亭大鼓面临着传承延续困难的危机。

  进入名录受到关注

  2006年5月,乐亭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开始实施,3年来,在当地政府及各方力量的积极努力下,乐亭大鼓传承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在河北滦南县,县文化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事业,为乐亭大鼓的生存拓展了空间。滦南县的乐亭大鼓传承得到了唐山中红普林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该公司每年为这门艺术的传承提供资金,至今已连续两年。两年来,这笔宝贵的资金为乐亭大鼓的传承提供了滋养,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传习基地缓解传承危机

  传统曲艺在当今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传承后继无人。从2007年开始,滦南县就尝试着在农村、学校、厂企、机关建立乐亭大鼓艺术辅导站,经过两年时间的培训,多数学员已成为本单位的文艺骨干,有的学员还在国家、省、市、县的文艺汇演中获奖。比如,滦南县奔城镇逸夫小学六年级学生周悦,在2007年荣获河北省青少儿曲艺选拔赛一等奖,第四届京、津、冀少儿曲艺邀请赛金奖,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目前,滦南县文化馆在全县建立了10个传承基地,调动了不少年轻人学习乐亭大鼓的热情,为这门艺术的延续培育了土壤。除此之外,滦南县还成立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研究会,这一群众性传承保护组织承担起了乐亭大鼓艺术传承保护领头羊的作用,以点带面,建立起全县的组织网络。从群众传承组织不断壮大的局面中,当地文化馆看到了希望。目前,他们正在积极准备尝试成立有关乐亭大鼓艺术的“青年协会”“创作协会”“农民协会”等。

  发挥曲艺长处扩大影响

  一门艺术的影响重在推广,与时代结合,为传统曲艺形式输入当代社会的内容,就是给它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乐亭大鼓这几年的积极宣传推广更加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自身的发展寻找出路。滦南县根据柳赞村村民刘凤忠父子海上救难的真人真事创作的乐亭大鼓《碧海丹心》先后荣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金奖,河北省第四届精神产品精品特别奖,河北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中国曲艺牡丹奖铜奖。乐亭大鼓还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晚会,2008年被邀请参加了CCTV国际幽默大汇演和东方卫视《非常有戏》栏目的演出,很多节目还获了金奖。这些艺术创作和推广活动,无疑对乐亭大鼓艺术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成绩背后仍有隐忧

  虽然乐亭大鼓的保护工作开展得当,效果显著,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政府部门能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再给予进一步的主导性支持,那么这项传统曲艺的前景会更加光明。比如:动用宣传舆论工具,多方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乐亭大鼓艺术,加强保护传承的浓厚社会氛围;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保护条例》;在政策上(人力、物力或财力上)予以必要的扶持等。

  除此之外,从事乐亭大鼓艺术演出的演员流动性大,给艺术的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造成这种流动性的直接原因是收入微薄无法维持个人生活造成的。有专家认为,为保护这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奇葩,有必要为艺人们建立一个专门的生活保障制度,也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给有突出贡献者更多的经济照顾。对于专项经费的划拨也应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比如组织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根据每次传习活动的需要来划拨专项经费。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06-28 07: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理]批量生产不代表简化技艺
下一条: ·[林欣川]成都非遗节回望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