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马知遥]论非遗传承的人与环境
  作者: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5 | 点击数:4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但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最应该保护的是什么,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搞田野调查写材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重视、拨给资金,这些很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了什么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知道,所有的艺术都需要艺术家有贯通的艺术创作精神,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其独特性。对于民间艺术,就是要看表演者对自己文化的认识程度和他们对自己所承传的艺术的感受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绝大多数对象都在民间、在乡村,作为民俗事象的民间艺术或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能脱离它产生的具体语境,不能脱离它脚下的土地。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的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都应该成为传承人应该掌握的知识。

  而保持乡土的醇厚,保持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本质谈何容易。一方面政府在保护,另一方面村民又受到来自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民间艺术被城市解构,乡民生活被城市同化,乡民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足以让源自乡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重大的打击。民间艺术在受保护和被侵犯的境地悖论性地生存,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城市化的解构和冲击。那些被乡民们祖辈相传的艺术也许在人类学和民俗学家看来价值非同寻常,但在城市化、商业化日益加剧的时代,传统的手艺或者技艺大多已经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剩下保护而没有传承,其艺术精神更难保持。在商业化和利益诱惑下的都市,尽管原生态艺术可以风光一时,但毕竟只是一时,任何风潮的诞生必然意味着退潮的到来,保护工作的艰难可想而知。

  一个事实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推进的同时,其空壳化现象也逐渐突显,这主要表现为传承人的缺失。为了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一些地方政府保护了一些古村落,这是重要的,可以使文化遗产产生的具体语境得到完整保护。但问题是,村落里大多数原住民都到外地打工、生活了,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幼病弱,掌握古村落习俗而又能作为文化传承主力出现的青壮年的缺席导致的是古村落的“空壳化”。

  另外,当政府和专家们呼吁对一个村落文化或者原生态艺术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时候,是否就必须让该村落仍旧维持过去的传统甚至落后的习俗?这些都值得商榷。

  一方面,社会风俗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的,要想回到过去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又应该意识到,要复原或者再现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那些传承人,尤其是保护传承人的艺术精神,而这些艺术精神还要求传承者必须体验并生活在原生态的语境中。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两难选择。

  一位美国人类学家说道:“乡村音乐被描述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的亚文化,它与一种特殊的地理和社会体验,即南部和中西部农村生活的那种特殊体验息息相关。最近,在将这种风格的音乐销售给全国受众的过程中,这种音乐已经不再与这个群体及其体验密切相关,失去了它本真的、质朴的性质。”我们的传承人队伍如何真正继承并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真正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也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09-06-28 07:5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宗福]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学术责任
下一条: ·[董晓萍]“三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