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评审
民俗与气象专家一致通过
2008年11月,在巴东县政府的支持下,由谭支秀在《千禧民历》基础上修订的《吉星祈福民历》,经多位气象专家推荐,由气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同时,在县文化局的支持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和纪录片的拍摄都已完成,谭支秀再次将“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申报到省非遗保护中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说,历法方面的项目只有“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一项,评审中将其放在民俗组中。该评审组由5位民俗专家和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正洪共同组成。
在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申报书上,记者看到“专家论证意见”一栏中写着:“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融汉民族历法、二十四节气及巴东当地物候天象于一体,已经过数百年历史传承,并经过了长期生产实践检验,对指导当地人民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当地的物候谚语对指导防灾减灾还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该项目历史脉络清楚,特别是传承人之一几十年孜孜不倦地把该项目继承、发扬光大,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给予大力扶持,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已完成3本书籍(包括两本历书),其中2本正式出版(分别为气象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1本自费出版。经查阅我国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尚无历法的内容。另外该项目申报材料完备。综上所述,建议尽快批准该项目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还提出了申报材料修改建议,在意见末尾明确表示:同意该项目列入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意见
田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民间历法知识即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
一提到保护文化遗产,人们就会想到“精华”与“糟粕”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呼吁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没有一个人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中统统是“精华”而没有“糟粕”。问题是,仅仅用“精华糟粕二元论”来审视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和56个民族的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精华”与“糟粕”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更新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就像我们过去的一些价值判断在今天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样,我们今天的价值判断也不能保证在明天不会被后人纠正。
乌丙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对于一个项目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现象。判断其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对象,关键还是看其有没有价值。巴东民间历法应该属于民俗知识的范畴,对于知识性的遗产而言,其应该是科学的才具有被保护的资格。对于无法定论的项目应该采取一种研究的态度,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条保护意见之一。
钱伟钧(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风水并不完全等同于迷信,它也包含诸多科学道理,可能今天我们还无法探尽其中的一些奥秘,比如被纳入世界遗产的武当山道教建筑,就是依据传统风水而建。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一些非科学的成分。但是作为一种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在其濒危可能失传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其保护、传承下来,留待后人研究。这也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相关链接: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是巴东土家族先民在古代巴人物候历法、汉民族夏历和当地土著人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记时系统。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传承 主要依靠土家族人民群众口传心授,当地风水先生、阴阳先生、道士等亦为重要传承人。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的流行区域 主要分布在巴东县境内的江南片区,含茶店、绿葱坡、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等乡镇及周边县市部分地域。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起源 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北宋时,古代巴人和当地土著人融合而正式形成土家族,对外自称“毕兹卡”,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起源应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
常用的历法器物 有记时香、圭表(量天尺)、八卦花钱(避邪)、罗盘、阴阳冠(道帽)、鹰毛八卦扇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7-03 10:0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