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杰茜卡·安德森·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
  作者:杰茜卡·安德森·特纳   译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9 | 点击数:11662
 


    1976年,有一位名叫迪恩·迈克肯乃尔(Dean MacCannell)的学者出版了一本书,《旅游者:一个新的休闲阶层》(The Tourists: A New Leisure Class),这是对旅游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最早著作之一,它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一直对研究旅游的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产生着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关注的是旅游者对旅游的态度。他认为旅游者构成了现代社会一个新的休闲阶层,而这些人(主要是西方人)是要通过旅游来寻求与他们所处的工业化的、非本真(inauthentic)的生活方式所不同的东西。该书中有一章题为“上演的本真性”(Staged Authenticity),探讨了关于旅游表演的一些问题,作者谈到,虽然旅游表演看似真实,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被制造出来给旅游者看的。作者运用了埃尔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关于“框架”(frame)的理论,指出在台上演出的东西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那些在后台空间发生的事情,而这些都是旅游者看不到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为旅游者所表演的任何内容都是对真实经历的一种妥协(compromise),就是说,它们是不真实的东西,而真实的东西旅游者在上演的过程中并不能看到。

    在此之后,其他的许多旅游研究者采取了与迈克肯乃尔不同的视角,强调旅游空间是生产和协商(negotiate)多种形式的自我认同(identity)与经验的地方。在最近十年中,学者们围绕旅游点的文化表演撰写了大量著作,他们不再以“伪造的事件”来解释旅游点的文化表演,而是转向了对表演互动过程中即时出现(emerge)的多种真实的交流的阐释。这些学者应用人类学及邻近学科的各种理论,指出旅游文化的表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表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自我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

    过去十年的旅游研究表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在旅游点上的各种展示(display)和生产。在《旅游研究年鉴》(Annuals of Tourisms’ Research)杂志以及几部关于旅游的论文集当中,就有一些富有影响的文章探讨旅游点的表演(包括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化表演。Ringer 1998;Smith 1977)。这些研究认为,表演者在协商决定“表演什么”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参与的角色。(译者注:以前的研究则倾向于认为选择表演什么,是由经营者来决定的,表演者是被动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意识地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语言、物质文化和旅游表演的动作。由于表演者在决定“演出什么”的时候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等,因此,旅游点的文化表演实际上展示了个人和集体对于文化和社会的观念。表演空间实际上是由表演者和参与者共同来赋予意义的,其意义通过表演来得以展示,而这些表演是表演者和参与者协商的结果,并受到旅游者、市场的可销售性、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今天的讲座中,我将介绍几本在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研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并对这些著作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我也想将这些问题与音乐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现在关于旅游表演的研究一般是将文化表演看成是一种被展示的交流行为(acts of communication that are put on display),这个交流过程包括对空间、时间、意义进行的各个方面的协商(Cohen 1985; Bruner and Kirshenblatt-Gimblett 1994)。这一理论导源于较早研究阶段中将表演看作是一种“升华的表达”(heightened expression, Bauman, 1977)。表演展示了多种对于社会和自我认同的观念(Cooley 1999; Lau 1998; Sweet 1989),是一种赋予权威的方式,一种中介评论(metacommentary)的方式(Bruner and Kirshenblatt-Gimblett 1994; Sweet 1989)。在这些表演中,表演者是一种“展示的经纪人”(agents of display, Kirshenblatt-Gimblett 1998),他们有权力和力量来思考和展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

    在旅游点的文化表演研究中,最广为人知和最常被引用的著述,也许要算1994年人类学家艾德华·布拉那(Edward Bruner)和民俗学家芭芭拉·科申布莱特-吉布丽特(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合写的文章:《草坪上的马赛人:东部非洲的旅游现实主义》。这篇文章探讨的是肯尼亚土著马赛人在一个叫做“梅耶牧场”的旅游点为旅游者所做的马赛民族传统表演,该牧场由一家在殖民时代移居到肯尼亚去的英国家庭所拥有。作者考察了表演者是如何通过文化表演来谋求政治、社会地位的。他们注意到,马赛人的文化表演其实再次展演了殖民主义,而且在表演之后,旅游者会被邀请在草坪上享用“英式茶点”。马赛人受雇于英国家庭,要依靠英国老板来吸引旅游者看他们的表演。在这里,现代生活设施被掩藏了起来,因为旅游者期望在这里看到的,是马赛人的所谓“传统的、真实的”表演,想欣赏的是那种富有异国情调的、不同于自己文化的马赛人的生活形态,而马赛人自己则不得不表演他们认为旅游者所希望看到的那些东西。所以,在梅耶牧场上演的表演是一个复杂的协商与展演“他者”(otherness)的过程。该文作者认为,梅耶牧场的文化表演是一种“旅游现实主义”(tourist realism)的产物,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表演者所遭遇的现实复杂性的产物。与以往那种存在许多问题的探究“本真性”的观点相比,旅游现实主义的观点更为人们所接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版块

上一条: ·[杨利慧]怀念东方学者W·爱伯哈德
下一条: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
   相关链接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王新艳]从“古胶州八景”之一到“负碳海岛”:灵山岛的再生与发展
·[王晓涛]基于 SWOT 分析的嘉兴市“非遗+ 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胡玉福]手作体验中身体经验的转化与诠释:基于广绣体验活动的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