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徐杰舜 吴雯]颠覆与创新:从边缘走向人类学的学术中心
——徐杰舜教授访谈录
  作者:徐杰舜 吴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7 | 点击数:12074
 
徐杰舜教授
 
吴雯(以下简称吴):这几天我在你们编辑部学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你们的工作条件和管理制度都比较完备,尤其是办公环境非常好,整个一层楼都是你们的办公室、资料室,听说以前是在马路边上一个很小的地方工作的,根本不被人重视。可以说,当时去学报工作并不是个令人羡慕的差事。您能不能谈一下当初您是如何到学院学报的编辑部工作的?当时整个学报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是怎样的?包括当时编辑部的环境,民院的环境、以及整个中国当时的学术和刊物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我85年从浙江到了广西民族学院之后的九年时间里,是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那么任何一个学者都知道,自己的学术成果的发表需要有一个阵地。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术论文要发表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我转向人类学以后,发表就更加困难。当时的人类学学科处在边缘,人类学的研究人员也处在边缘。人类学的文章很多期刊杂志都不发,包括我国一些比较权威的期刊也是不发或者很少发。所以,中国人类学在80年代恢复以后,发展非常缓慢。我自己是深感人类学学术论文发表的困难,因此我想如果有机会编一个学术刊物,那就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这个机会在1994年就终于来了。
你也看过我们学校以前的学报,可以说是非常的简陋,无论从它的印刷、装帧,到它的学术论文的学术含量都很差。用新闻出版局的话来说,你们的学报送来,我们看都不看,就放在地板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当时的书记奉江和院长荣仕星也感到学报的重要,所以,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要找一个教授来管。当时的学报非常不景气,不能按时出版,稿源枯竭。当时就是四个人,要我去做编辑部主任,我就一个条件,你们要放手让我做,否则我就不去。我当时已经研究所的副所长。当时学校的领导非常开明,他们答应了我的要求。我到学报是94年8月报名,9月上任。上任以后我就观察他们编辑运作的情况,所以第三期都还是由他们自己出的,我从94年第四期开始做试点。就当时编辑部来讲,他们的编辑意识非常陈旧,而且那个时候,人心都还不在刊物上,都还在那里办什么自考班创收。我就在这种情况下接手了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小的学校的小小的学术期刊。
整个的大环境来讲呢,人类学还是处在边缘。地处边缘的边缘的刊物由我这个边缘的人来做,但是我的信心很足,越是一张白纸越是好画画,我就想把它作为自己学术的延伸,把它作为自己学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你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讲呢,我当时所处的外部学术环境,人类学还处在边缘;而校内的环境呢,就是领导的信任,这种信任使我有了机会来办这个刊物。
吴:那可以说当时的环境是有利有弊,您在那样并不很理想的情况下接管了一个小学报,把它发展到今天著名的学术期刊确实是难能可贵。另外,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您的学报以人类学特色著称,可学报这样一种类型的刊物,相对于其他直接冠以某某研究为名的主题性比较强的学术刊物,可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劣势,您是怎样对待这些特殊性,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学报在众多学报和学术刊物中脱颖而出的?
徐:这个问题是我们下面所要谈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做学报并不仅仅是把它做成一个人类学的刊物,人类学只是它的特色的设计。学报作为一个杂志和一种学术刊物,它的特性是什么?功能是什么?我怎样在办刊过程当中,既要得到学术界,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这个相关学科的圈子的承认,我也要得到学报界、期刊界的承认。这两个承认都非常困难。
吴:对。这二者之间不容易调和,平衡性很难把握。
徐:是啊。我们先不讲人类学特色问题,先从办刊来讲。我在这个办刊的过程当中,颠覆了传统办学报的理念。传统办学报的理念就是,学校的刊物就是发校内的学术成果的窗口。所以,有些学报历来就规定绝对不发校外作者的稿件。比方厦门大学学报长期如此,中国人民大学以前也是这样。
吴:对,一般会认为学校自己出资,当然要发自己学校的文章。
徐:对,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甚至到现在,我们学校还有人有意见,认为学校出了钱,你却给别人发了稿。但是我认为,你办一个刊物就是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能做井中之蛙。因为读者看你的刊物,他是不看你的作者是哪个学校的,他看你的刊物发表的文章的水平。你的作者的来源越是多元就说明你的影响力越大。如果作者仅仅局限在校内,那么你的圈子就很小,辐射力也很小。像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他们本身学校是处于强势的,而像广西民族学院,一个小小的学校,可以说在全国各个学科领域都是很弱化的,这个学校就决定了它是一个边缘。边缘的学校边缘的刊物,你要走到中心去,你怎么走?所以我颠覆了传统的办刊理念,我就开门办刊。
吴:这其中有个过程吧。据说最初是三七开,四六开,到最后不限。
徐:对,他们给我很多限制。领导规定我最多三七开,后来我悄悄发展成四六开,到现在突破对开,后来上面也不太关注这个事了。但相当长一段时期,他们有人每一期都等着数我的页码。但是我认为,一个边缘的刊物要走向学术的中心,一个边缘的学校要走向高等教育的中心,如果没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你永远是边缘。所以我实行开放式的办刊,我一定要把全国最好的稿件甚至国际上的稿件吸引到这里来,我们就必须走出相思湖,必须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你没有这样一个理念和鸿图,你永远是井底之蛙。
吴:这是一个眼光的问题。有人看到短期的利益,觉得发自己学校文章最重要;如果目光长远来看,学报走向全国以后,对学校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宣传。我在网上查阅广西民族学院的介绍,都会有很大一段来专门讲你们学报的成就,甚至于说,很多人是先知道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才知道了广西民族学院。
徐:对,很多人这样讲。包括教育部来我们这里做本科水平评估,教育部专家组的人就说,清华紫光,北大方正是靠学校的名气,你们学院是靠学报的名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徐杰舜 海力波]我的人类学情怀
下一条: ·[徐杰舜 吕永锋]人类学家也要反思自己
   相关链接
·[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
·[曹冰青]传统戏曲资源创新性发展路径·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杨丽嘉]颠覆:杰克·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批判之维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