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6 | 点击数:8642
 
史的写法要注意:
首先,史是叙述性的,把史料加以整理、归纳,写成可读性的文字。此外,本书是一般社会史类著作,面对一般读者,不要太引经据典。
其次,要有理论的眼光与逻辑的思维。历史与逻辑是两个范畴,同时关系密切。一门学科依照材料把历史发展过程描述出来与从中把它的意义、性质、结构、机能概括出来是不同的,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象那么复杂,如果你没有理论的逻辑的知识,你怎么表述得好?不是以论带史,那是简单化。总之,历史著作要有理论基础,但概括从哪里来?要概括就要有对象,所以要有实际材料。历史著作要有理论指导才能写好。我们现在写这部民俗史,不但前人没有很好做过,就是现代人也只是做过局部。我们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历史那么长,史料那么多,头绪那么复杂,要把它整理出来,实在不是太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中国历史文献丰富,这在世界上是很少可以比拟的。如印度、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文献材料都比较弱。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没有中断,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民族的融合,现在也有几十个民族。虽写起来比较吃力,但不是不可以做,做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争取好的成果,要完成大业,需要凭借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在座的同志担负责任。我胆子小,不敢放胆,但这件事有这么多专家参加,是可以完成的。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写民俗学里边的民间文学讲义,到前几年写民俗学概论,尽管这些东西不成熟,但适应了教学需要。这不是学问,是教材,很受限制,但也有一定的学术性,不是纯粹的。从两本教材的编写经验看,利用集体的力量是惟一的。现在,如果要以一人之力写民俗通史不是太容易,对象、材料、写法都需要全面考虑。就对象来说,哪些材料属于民俗需要分清,叙述的主体是多民族的并重,还是汉族为主也需要明确。我想,民族问题按主次处理,主要是汉族。材料也是如此,少数民族材料毕竟少,可在一章中概括。写法问题,是断代还是专项(如婚姻、丧葬、服饰、岁时等)?断代可以将一朝代的民俗讲清楚,而避免掌握整个历史时期的困难,便于操作;专项易于明了民俗事象的流变,但一个人难以掌握古今的民俗材料。两种写法各有长短,现在只能取便于操作的一种,当然大家也可以讨论。
还有一个问题,民俗史与风俗史的区别问题。风俗是全民的,民俗史只能是阶级社会内的,老百姓自己的。中下层是主要的,上层也不是绝对的不要,这些地方要看怎样用材料适当,措词要注意分寸。传统史料中,注意分清贵族与平民的习俗区别,有些是共同的,可以适当处理。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是包括社会全部的。现在我们有民俗学相关理论,民俗主体是有限定的,当然也是相对的。皇帝也在民间节日中吃粽子,并有相关民俗活动等。文人作诗是上层的,他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就与民众生活差不多。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少,集中大家的力量,能攻破就攻破,不能,就放下来。我们在大的地方取共识,小处可不同。重要的问题要形成文件,整理出来发给大家。我们也不要希望一下子完成,千载不变。我所以敢于承担,就是依靠大家。我们的工作起码三年,第一步主要搜集资料,看有关作者的著作,第二步进行研究,第三步撰写成稿。
啰嗦太长,谢谢大家。(萧放整理)
整理者附记:钟敬文教授在他的民俗学学科建设思想中,对历史民俗学十分关注,认为中国文化持久的积累为我们研究民俗与民俗学的历史提供了条件,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特色所在。钟先生生前承担的最后一个国家社科课题就是《中国民俗史研究》。他主编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分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六卷。计300万字,目前正接近完成阶段,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根据2001年7月11日钟先生在主持《中国民俗史》编辑会上的主题发言记录整理。题目为整理者根据先生原话所加。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序
下一条: ·[杨利慧]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
   相关链接
·[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
·《中国民俗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刍议·《中国民俗史》喜获“山花奖”
·[初雪]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张勃]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
·民俗学者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三批优秀成果出版座谈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刘阳]《中国民俗史》留下民间记忆
·[于宏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书推荐:《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