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钟敬文]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6 | 点击数:8645
 

 

上个世纪20年代,瞿秋白在上海讲《社会科学初步》,认为风俗跟集体、个体关系实在密切。亚里士多德讲,人是政治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现在,文化人类学者说:人是文化的动物。其实,人也是风俗的动物。小孩子在娘肚子里就有胎教,这与风俗文化有关。生下来,一个月要纪念,一年要抓周,一直到死,都有很多不同的仪式伴随着他。人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在学术上,中国古代诸子都有对民俗的看法。他们记录民俗事象,表达一种民俗观念。汉以后还有专门的著作,比如《风俗通义》等。但是,作为科学,它发生较迟。在欧洲,从英国算起,1846年到现在一百多年,跨了三个世纪。中国的民俗学历史从北大歌谣征集处开始,后来有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中国现代意义的民俗学从这时算起。当然,将民俗学史的前史、即民俗记录的历史算起来就很长,起码两千年。总之,民俗作为科学意义的学科发生得比较迟。
就是这一百年,学科的发展也不很正常,虽然北大轰轰烈烈,以后却曲曲折折。
首先,解放后,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以工农为主,民俗文化是工农的文化,照道理应该有很好的发展。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关系,有了几十年历史的民俗学,解放后却被闲置了。因为解放区利用民间艺术教育动员人民,解放后沿着这条线把“五四”以后的整体的全面的民俗学变成局部发展、民间艺术发展了,其他部分却冷却了。民俗学、人类学成为资产阶级学问,无产阶级不需要。1950年,我和周扬、老舍、贾芝等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做了许多工作,现在改名为民间文艺家协会。其实,我们的学会与其他协会不同,他们是行业组织,我们是搜集、研究民间文艺资料。现在改名了,不是原来的宗旨。
其次,由于政治的需要,国家在50年代中到文化大革命中间调查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都有它特殊的文化,民俗是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有许多民俗事象也都被记录下来。“四人帮”倒了以后,这些调查资料才见天日,发表出来。这些资料从严格的学术研究看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实际上是一笔财富,等于过去日本人对中国东北的社会民俗调查与台湾的调查。这些材料基本上是有用的。
“四人帮”倒了以后,我们特别感谢邓小平,他提出了八字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春天到了!龙抬头了!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民俗学抬头了!1983年,我和杨堃博士、顾颉刚先生、马学良先生等建立中国民俗学会,把民俗学学科建立起来。当时我比较保守,按当时的形势只要我们提出来,是可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民俗研究所的。由于我胆量不够,我认为搞民俗学要有一批专家,而当时力量不够。假如我当时有另一种考虑,先建立机构,再培养专家,一样可以发展。由于当时自己比较保守,只是建议在历史所或社会学所建立民俗研究机构。当时是胡乔木、周扬、于光远等人领导社科院,如果我提出来,应该得到批准的。邓小平的八个字救了我们学科,也由于我们民俗学的自身的生命力,它在这二十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大家到书店里能看到,虽然这些书的性质不一样,有许多记录的书,也有不少理论的民俗著作。从教育的角度看,虽然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都曾开过有关的课,但作为学科在大学没有固定的位置,民俗学要发展一定要在大学占据相应的位置。解放后,民间文学在大学有课程安排,但作为整体的民俗学没有开课。“四人帮”倒了之后,大学开了民俗学课,特别是1998年学科调整以后,民俗学成为国家二级学科,不少学校申请成立了硕士点。博士点正规的只有一个,实在太少,但也有一些大学在文学学科下面可以培养博士。我们正在争取将学科升为一级学科,这样可以与史学、文学、社会学一样。
讲到我们的中国民俗史,这是出版界的老大哥人民出版社提出来的,委托我们来编写。这项工作,在我个人看来很重要,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谁叫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呢?不管力量怎样,我们应该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不太容易。过去虽然有人写过风俗史方面的书,但我们的这部篇幅大,多卷本,好几百万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序
下一条: ·[杨利慧]世界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神话和故事
   相关链接
·[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陈鹏程]明清小说中元宵节描写的民俗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林晓平]孔孟荀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
·《中国民俗史》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黄景春 郑艳]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刍议·《中国民俗史》喜获“山花奖”
·[初雪]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张勃]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
·民俗学者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三批优秀成果出版座谈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刘阳]《中国民俗史》留下民间记忆
·[于宏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书推荐:《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