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摩罗/杨帆]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及宗教学分析
  作者:摩罗/杨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6 | 点击数:14783
 
村里各家各户行祭完毕,鸣炮送神,禄公禄婆塑像各由二人抬着,一路爆竹不断,鼓乐齐鸣,在四五十面彩旗的招引之下,来到下一个村庄——游大房舍村。游大房舍村的欢迎仪式一如上一个村庄。禄公禄婆塑像落座在香火堂之后,四五十面彩旗陈列在香火堂门口等候,游大房舍村各家各户端着祓礼盆、拿着爆竹和香前来祭祀祖先禄公禄婆。
 
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活动
 
赣北乡村民谚云:“烧了元宵纸,各自寻生意。”这是对整个春节的总结,而这个总结正好是宗教角度的:整个消灾祈福、驱邪拜神、与祖先共享去年丰收、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的宗教大典,持续一个月左右已告完成,礼成之后大家迅速进入世俗生活,努力寻找挣钱门路。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出外谋生的人必须等到元宵节之后方可启程?就因为他们必须居家完成春节期间一系列极为冗长、极为复杂的宗教仪式,不到礼毕就匆匆离开那是大不敬,心中必有大恐惧。
赣北乡村元宵节这一天有三件大事,第一是做粑,第二是给祖先举行墓祭并“散烛”,第三是扬龙。
赣北乡村有一种特色食品,即米粑,也叫炒粉粑,外形类似于北方的饺子,只是比饺子大而美观许多,不同之处是饺子以面粉为皮,米粑用米粉做皮。这一带每年四个节日做粑,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半鬼节,十月初一牛神节。前三次做粑意在祭祀人祖,最后一次是为了祭祀牛神。做粑的实际时间往往比节日早一天,因为节日一到就要用粑行祭。
2007年元宵节,游细三房舍村的人们是这样度过的:早饭之前,拿着米粑、猪肉等食品先到香火堂里祭祀祖先,然后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最后祭祀村东令公庙的神灵。当然少不了上香和放爆竹。黄昏的时候,他们拿着各色食品来到墓地,给祖先举行墓祭。当然,也少不了上香和放爆竹。如果家里有新坟,还得给新坟点灯。
在万家湾村那一带,不是点灯而是点蜡烛,因而这个墓祭仪式被称为“散烛”。不止给新坟“散烛”,那些近祖的老坟也得“散烛”。墓祭“散烛”几乎是这一带所有村庄的共同习俗。在这春节的最后一个晚上,这些孝子贤孙乐于将祖先的墓地装点得跟村庄一样亮丽、繁荣、喜气洋洋。
赣北乡村元宵节最热闹的内容还是扬龙。扬者,舞也,扬龙就是舞龙灯。乡村的龙都是稻草做的,一节节草龙用一根长长的草绳联系起来,每节草龙插上几根香,所谓“龙灯”就做好了。二三十节或者四五十节或者一百余节草龙连成一条长龙,每节草龙下插一根木棍,由一个少年持棍举着。龙头硕大而威风凛凛,俨然一个捉鬼驱邪的大神,须得一位壮硕的小伙子才扬得起这么大的龙头。天黑不久,在乐队的伴奏下,草龙带着自己的使命从香火堂庄严地出发。
这条草龙穿过黑暗的村巷,挨家挨户地游历。每到一家门口,所有扬龙者齐声喝彩:“龙来龙来,四季发财!”那户人家赶紧点响早就准备好的爆竹,给草龙施礼上香,还得送给扬龙者一些香烟和钞票。一些没有资格编入队伍的三两岁小孩,也会举着一节独立的草龙,躲在大人的怀里大喊大叫,跟在长龙之后讨几根香火。
直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到过,扬龙活动才能结束,落下任何一家都是大忌。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很长,如果一个村子有一百五十户,以每户耗时两分钟计算,游历一遍得三百分钟,合五小时。这么漫长的活动,对于日落而息的村里人来说,真是一件非凡的大事。
扬龙结束以后做什么?这条草龙如何处理?这是整个事件十分关键的因素。笔者小时候年年参加扬龙的全过程,恰好对这个结尾方式特别留意。人们将完成使命的草龙送到村口(水流出村庄的堰口),堆在一起放火焚烧,一边焚烧一边对着与我们有矛盾有仇恨的村庄发出驱赶野兽和畜牲的声音,诸如“咋嗬!咋嗬!咋嗬”,还有“呵叱!呵叱!呵叱”!
这是驱赶魔鬼和妖氛邪气的声音。扬龙的宗教意义由此可以看得十分明显,跟中国曾经普遍流行的傩舞一样,扬龙的作用在于驱邪捉鬼,草龙之所以要走遍每家每户,就是为了把每家每户的鬼魅和邪气都抓起来,然后一把火烧掉。那些烧不死的,就驱赶到别的村庄去,这叫做转祸。转祸就是把纠缠自己的鬼魅、灾害转移到别人身上,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经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宗教,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大量介绍了世界各民族的转祸习俗。万家湾村这一带的扬龙过程说明,这种转祸习俗至今还保留在赣北的春节习俗中。江西曾经是傩风最盛的地区之一,赣北地区自然不会例外。目前赣南(比如南丰)、赣西(比如萍乡)、赣东(比如婺源)都有典型的傩舞遗存,只有赣北尚无此种文化习俗遗存之发现。都昌县的扬龙实际上就是古代傩舞的变形,或者说是傩舞形式之一种。
祖先侍奉好了,缠人的鬼魅也已经抓起来了,现在可以放心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生活了。直到这一步,春节才结束。
 
六、结论
 
从春节的第一项内容,到春节的最后一项内容,整个春节期间,生民们一直跟祖先的神灵和其他神灵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仅仅跟在生的亲眷们生活在一起。在长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生民们主要的生活内容是:迎谱、拜谱、上谱,迎神、拜神(土地神、地方神、家族神等)、娱神(唱戏等),请傩神、跳傩舞、演傩戏(变形为扬龙),上祖坟、认祖坟(传给下一代)、祭祖坟,给尊长拜年、给亲友拜年、给各种社会关系拜年。其中的主要内容,都是纯正的宗教内容。中国最主要的传统宗教是祖先崇拜,春节的最主要宗教内容也正好是祭祀祖先神和列祖列宗。所以,春节乃是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和传统宗教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宗教节日。
所以,春节就是中国社会综合的宗教节日。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江帆]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与变迁
下一条: ·[刘伦文]土家族民间信仰与年祭仪式
   相关链接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春节民俗日历
·[李渊源]人民公社时期春节习俗变迁研究(1958—1983)·[李柯]共生、应时与认同:民俗谱系视阈中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
·张勃: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叶春生]民俗主义视角下春节习俗的“真”与“伪”
·[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
·[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
·[孔军]家乡的春节习俗略述·[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陶立璠]普天同庆话春节
·[黄景春]春节习俗与时代精神·[李开周]回到魏晋过大年
·古代春节习俗:贺年卡称“刺” 迎春接福·吊灯:首届《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获奖作品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