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陆丰皮影难寻唱演俱佳艺人
  作者:陈志 严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13929
 

  解码皮影

  【传统】

  在中国影戏的三大流派中,陕西皮影是“源”(据顾颉刚考证),清朝时鼎盛至极的滦州影为“流”,潮州影则是流转之“末”。专家推断说,陆丰皮影戏最迟在明末清初已十分兴盛,明嘉靖编纂、清乾隆重修的《碣石卫志》“民俗”篇中,便有“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的记载。

  【唱腔】

  陆丰皮影属“潮州影系”的一支,白字戏是陆丰皮影的主要声腔,以福佬方言演唱,对白亦用方言,民间俗称“唉咿嗳”。其曲牌名称大部分遗失。唱腔中也采用了一些民歌小调。北方的皮影戏大多在唱腔上更胜一筹,比如唐山皮影有独特的“掐嗓”唱法。

  【表演】

  陆丰过去的影偶约高六七寸,属于小身皮影,后来加大,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与北方影戏的人体比例高度夸张、五官轮廓不明有显著的区别。陆丰皮影戏的行当分成公、婆、旦、花、丑五类,主要用三根竹竿操纵。

  陆丰影戏有所谓的“半夜反”现象,当地又称为“下水戏”,是一种前武后文的演出顺序。即上半夜演年轻人喜爱的武戏,下半夜才开始演老年人喜欢的文戏。

  【制皮】

  与北方常见的驴皮影不同,陆丰皮影用牛皮制成。彭忠老师傅的制皮技术堪称圈中一绝,在当地被称为“熟牛皮彭”。1975年,彭忠进入陆丰皮影剧团,着手研究影皮,花了十年工夫终有所成,他所制影皮最大特点是透明度高,同业者难以望其项背。

  最后一位老辈艺人

  口述人:邓琪瑛(生于台湾,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

  从粤东一直走访到南台湾的各个皮影戏班,深切地感受到每个艺人都是那么地质朴、可爱、善良,总觉得他们与传统影偶之间,有着那么一丝极为相似的气质———一股充满着历史沧桑与脱胎自红尘的世外之情。

  在这么多老艺人当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陆丰南塘已故老艺人———蔡娘仔。最后的日子里,癯瘦端静的他,看似病体难支,一旦谈起皮影戏,顿时又恢复起那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活力;而那活灵活现的肢体动作,充分地展现出他对这门技艺的炉火纯青。他曾经数度盎然地向我们展示昔日盘腿席地演出所遗留下来的脚踝厚茧,那动作与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光辉的历史和傲人的演出成绩!

  他山之石

  台湾皮影戏如何复苏

  台湾皮影戏来自陆丰,陈处世在台湾用剪纸做影人推广皮影戏,被誉为“台湾纸影戏之父”。他30多年来致力于儿童纸影戏的研究与推广,让高雄县的中小学成为了传播台湾皮影文化的“大本营”。陈处世曾记载了这样一段经历:有位从不在班上说话的国小一年级小朋友,看到同学们争着到台上表演纸影戏———龟兔赛跑,她也举手出来拿了一只兔子开口讲话了,同学们看了很惊奇地对我说:“老师!阿娇也会说话了!”阿娇听了反驳说:“说话的又不是我,是兔宝宝哩!”

  在陈处世等人的努力下,台南的中小学普遍有“纸影戏”进入课堂。2000年,影戏发展工作已经推广至台湾全省,处处都能够见到纸影戏的成效。台湾皮影戏研究学者邓琪瑛告诉记者,台湾皮影戏抢救的成功经验,在于它的生存路径从乡野搬到了课堂,在台南的小学里皮影戏已经卡通化,孩子们自编自导的皮影戏的台词里会不时出现“哇咔!好酷!”这样的字眼,那里的猪八戒不再背媳妇,而是骑着摩托去泡妞……

  皮影轶闻

  歌德生日看皮影戏

  皮影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13世纪,蒙古族的铁骑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那时,普及军中的娱乐活动就是皮影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把皮影戏带到了西亚与欧洲,“中国灯影”在欧洲风靡一时。现代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皮影为“世界电影的始祖”。

  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评价。1774年,在德国一个展览会上,歌德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之后,歌德又在自己32岁生日那天举办皮影戏演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9-02-19 08:32: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家祠粤绣坏了,只有苏绣绣娘能补
下一条: ·但祈蒲酒话端午(组图)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余文星]中国非遗与文化外交的关系研究·“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专访广东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
·佛山秋色民俗活动举办·陆丰皮影戏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胡玉福]神圣的责任与自我的追求·[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艺人
·《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在京举行·[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
·齐鲁非遗看台:胡集书会·和盲艺人一起挽留绝唱
·上海举办灶画艺术展 民间艺人忧心断代失传·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民间艺人推非遗进课堂·西藏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逝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