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教授:
“非遗”申报与开发存在误区
记者:因为这次的王老吉事件,有专家认为,将“凉茶”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应该申报的是“凉茶制作技艺”。您如何看待二者差别?
宋俊华:这次的夏枯草事件实际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有法规(食品安全)在理清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
我认为,现在这件事情上要做的是:1.确定夏枯草是不是凉茶制作技艺的必须配方;2.鉴定夏枯草是否对人体有害;3.如果确实对人体有害,即使它是凉茶制作技艺的必须配方,我们也不能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中明确提出只考虑符合现有人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缺乏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现有的法律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王老吉就算是一个百年企业,也必须在符合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
记者: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
宋俊华:现在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确实存在很多误区。主要是非物质文化刚进入大众视野,真正了解的人其实不多,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必须依托有形的物质载体才能显现,这就导致大家都去关注它的载体而忽略了技艺本身。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关于申报存在的问题,其实联合国设名录的目的是关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但事实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国家间相互竞争的砝码,成了国家文化实力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是难以克服的。这些问题放到地方上是一样的,尤其在中国,由于行政和文化的划分是不一样的,有重合的地方,那势必会导致争论,还有政治文化的因素使之更加复杂化,在申请上就会出现一些有意无意的冲突和误解。
我们知道,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政绩的表现,并且和当地的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在中国,当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大部分是会以地方利益为重的,然而这有时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利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前几年的广东顺德和浙江争三字经,这是省之间的竞争;还有地区间的争夺,比如厦门和泉州争南音。
记者:是否存在着过度申报的问题?
宋俊华:关于申报数量的问题确实存在。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数也就那么多,但你每次都得报啊,而且大家都想报得越多越好,这就必然出现很多不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根本就不是非遗,或者有些根本就够不上资格保护。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比如:历史要有多长时间才算?什么样的价值才算?等等。
没有统一的标准,申报非遗必定会有模糊性,有模糊性必然导致问题。但日本和韩国却不一样,他们有非常详细的鉴定标准,而且他们的文化保护进行得早,全国人民都有比较高的文化保护意识,进行起来也就比较顺利,他们是从下而上进行的,而中国刚好是从上而下的。日本重保护也重监测,如果保护不当就会撤销其非遗的称号,但中国现在是只上不下的,一般是不会给你撤销的。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实习生/向杜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24日 08:14:3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