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阿尔帕斯]博物馆:一种看的方式*
  作者:[英]斯维特拉那·阿尔帕斯(Svetlana Alpers)   译者:周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9418
 

·书刊摘录·     

  儿时参观博物馆留下最清晰的记忆是一只螃蟹。那是在剑桥的皮伯德博物馆(实际在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里的一只巨蟹,确切地说,它被装在一只玻璃匣里,是一只不常见的匣子。我记得,它的大小令人吃惊。我从未看到过这么大的螃蟹,因此从未想到它会有这么大。这不仅因为它整个身体的大小,而且因为它身体的每个部分都那么大。人们可以看到它的样子:巨爪、鼓眼、触须、凹凸不平的壳、长满疙瘩的关节及其周围的毛须。它被放在匣子的一个角落里,这样人们可以由前面转到旁边,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它:瘦小的身体颇为精巧地搁在难以置信的长腿上,这些腿就像巨叉或耙子的叉齿。

  我能够这样观察螃蟹,因为它是死的,静止不动,是陈列给人看的。它的栖息地,休息、觅食和运动的习惯都不在场。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被抓住的。我这么描述的时候是把它当作人工制品来看的,在这层意义上,它像艺术品。博物馆改变了螃蟹——通过分离独立,强调其特征,鼓励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看它。博物馆将它变成了视觉趣味的对象。

  欧洲的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将物品,包括螃蟹,当作可见的工艺品。这是早期博物馆,即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们的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成立之基本原理的好的部分。对权力的意识形态(政治的和智性的)作了许多讨论,包括物品的收藏和排列的分类方法。但是,我要强调,收藏之物只不过具有视觉趣味(这一点甚至被早期的博物馆学所强调,如要求匣子具有合适的颜色)。留出空间,以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和人工制品。稀有的鱼与畸形的人(双头的或长满毛发的)、中国瓷器和古代半身像陈列在一起。在一个特殊分类里,物品考验了自然工艺和文化工艺、自然造物和人工制品的边界——贝壳或珊瑚做的高脚酒杯。的确,画家们对自身媒介发起挑战:丢勒水彩画中的螃蟹或布鲁盖尔油画中的花卉和贝壳,都可与自然之造物相媲美。自然中花卉或贝壳所给予的视觉趣味受到艺术家表征艺术所给予的视觉趣味的挑战。在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为观赏(attentive looking )提供稀有花卉和贝壳的绘画,是艺术家们一开始就与博物馆相关联的方式。有关现代博物馆僭取艺术家及其艺术的启示论的叙述常常造成误导。无论是布鲁盖尔的时代,还是塞尚和毕加索的时代,博物馆一直是工匠和艺术家的学校。

  这种对工艺化物品之观赏独立分离的趣味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如同博物馆是观赏活动发生其中的空间或机构也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一样。(形象的独立空间在人类历史上当然不是完全例外的——史前绘画是在岩洞中,埃及绘画是在墓穴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把礼拜堂,乔托的艾莉娜礼拜堂,变成了观摩箱,在那里,观赏的仪式和技艺的展示与宗教仪式携手并进。)如果螃蟹的例子看上去有些奇怪,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一尊希腊雕像离开它的殿堂或体育场,没有了眼睛,颜色也完全灰白。博物馆效果——将所有物品变成艺术品——也在此发生作用。虽然作为国家财产,一些希腊雕像也许会回到它们的故乡,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我认为没有人会想到抗议——博物馆效果,因为这一效果,希腊雕像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占有了永恒不变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在展示其他民族的物质文化时,特别是那些被称作“原始”艺术的东西,是博物馆效果——将物品与其他世界疏离的倾向——把这一物品奉献给观赏,使它变成如我们自己的艺术一样的艺术——这已经成为热烈论争的主题。

  我以为,博物馆效果是一种看的方式。与其要克服这一效果,不如努力与它和谐相处。很可能,只有当一件物品的制作自觉关注博物馆展览在文化上所传达的视觉艺术性时,简而言之,当物品的文化因素服从博物馆最支持的东西时,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不是为博物馆而制造,罗马式建筑的都市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坛在博物馆中得到了恰当的观赏(马尔罗对此则持不同意见)。当这些物品与仪式场所分离,它们保留了对观赏的吁请,在某些方面甚至强化了这样的吁请。

  但是,物品的陈列并非总是用此方法以突出其吁请特征的。博物馆可以将此变得较为隐蔽。我将首先谈一谈荷兰艺术和文化,我最了解的情况(我成年期所熟悉的甲壳类动物)。最近得到高度赞扬的展览题为“17世纪荷兰风景画大师”。展览结构是根据随意描述的类型,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而目录是根据艺术家按字母排列的——两者皆建立了想象的艺术史分类。但是,没有提供任何视觉证据,以说明时间上的分类或变化是那些创作这些绘画的人的事业的一部分。当然,我们知道,材料的顺序安排是我们的安排,而不必是它们自己的。然而,在这个事例中,存在相反的视觉证据,从孔林克的如地图般的全景式绘画到居伊普的带黑斑的云彩和奶牛,荷兰艺术家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于这些假设的类型和排列顺序。

  这不是说,按时间顺序的安排就永不能制造文化和绘画意义。近年来,伦敦国家画廊进行了重新布置,人们可以穿过14世纪或16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展室,在看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绘画的顺序排列——按媒介、色彩以及人物和背景的安排——都来源于自觉的实验性实践。这并非偶然,作为历史的艺术范例,作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制作的叙述,是由瓦萨里写作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时提供的。不断调整、测定那些被解释为问题,不断被一些艺术家提出的因素是这种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穿过展室,是为了看那些物品自身构成一段至少300年的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表征 2008-01-09 13:10: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
下一条: ·[贝内特]走向文化研究的语用学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