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梁庭望:中国文学史需要重新书写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谈中华文化板块结构与多民族文学史观
  作者:记者 牛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12897
 

  记者:从您的讲述中可以发现,“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学说的产生是现实需求的结果,因此它必然会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那么这一学说的现实指向是什么?

  梁庭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而构建“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学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加强民族团结,强调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学是一个整体。  

  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4个方面来考察,中华文化各板块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四大板块的文化互相辐射,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记者:您为什么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中华文化板块的依据?

  梁庭望: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相应的经济生活,一定的经济生活孕育相应的民族,相应的民族有相应的文化丛。水道纵横的稻作文化圈孕育不出剽悍的游牧民族,茫茫草原也孕育不出柔韧的稻作民族。所以,我从这4个方面来划分文化板块。

  记者:从这4个方面入手,中华文化各板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梁庭望:它们各自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

  中原文化圈,西起陇东直抵东海之滨,北到长城,南抵长江,以甘肃东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为中心地区。中原文化圈土地平旷肥沃,雨量适中,适于人类生存发展,历代中央王朝的都城都在这一中轴线内自西向东移动,于今亦然。其经济生活主要是旱地农业,以小麦为大宗,五谷俱全,辅以饲养家畜。千里沃野孕育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汉族,汉语也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中原文化圈发达的农业带动了手工业、冶炼业、丝绸业、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连串规模庞大的城市。中原文化圈汉文化作为中华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强大而持续的影响。

  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圈大致在长城以北,从东北绵延到新疆,包括东北三省、宁夏、甘肃中西部、新疆和青海的西北部。这一文化圈以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沼泽为其地理特征,降水量少,风力强,风蚀地形和风积地形广布。这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带长期以狩猎、游牧为主,农业只在东北辽河流域占主导地位,在新疆则为绿洲农业。这种自然条件孕育了阿尔泰语系的3个语族民族:东北文化区长期是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的聚居之地,蒙古高原文化区是蒙古语族民族的繁衍之地,西北文化区则是突厥语族民族的生息之地。这一文化圈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建立地方政权最多的区域,古代频发的战争造就了中国英雄史诗的沃土。

  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包括青海大部和西藏、云、贵、川诸省区。这里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地表是被江河切割成的支离破碎的峡谷和台地,其间既有湿润温和的平坝,也多终年雪冠的高山。这样的自然条件使西南地区产生了3种经济形态,即高原牧业、高原杂粮种植业和盆地农业。如此复杂的自然环境还孕育了众多的民族,这里主要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7个民族的天下,次为壮侗、苗瑶、孟高棉语族民族,是我国民族最多的文化圈。在各文化区内,有若干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子文化系统。这里的创世史诗特别发达,神话保存完整,宗教文学发达。

  江南稻作文化圈包括鄂、湘、苏、浙、赣、台、桂、粤、海南、港、澳和云贵高原尾部,其地理特点是丘陵遍布,山峦不高,河道纵横。西南部为喀斯特地形。这里气温较高,降雨量大,适宜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稻作文化。春秋战国时,江南是越人的天下,越人的祖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实现水稻人工种植的族群,他们虽然大部分已汉化,但痕迹尚存。田野调查表明,汉化越人生存的地方,是我国文化的发达之区。有汉化越人的地方,才有汉语方言,这是古越语和古汉语互相吸收冲撞的结果。作为越人后裔的壮侗语族民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其宗教信仰包括原始宗教、原生型民间宗教和传入的佛教、道教3个层次。壮侗语族诸民族喜欢用民歌来表达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叙事长诗特别发达,傣族叙事长诗多达500多部,壮族叙事长诗则有上千部。

  记者:这四大板块的文化是如何联系,互相辐射,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

  梁庭望:中华文化四大板块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都有互相重合的部分,即边界大致可辨析,但又不明晰,边缘交叉是一大特点;二是由此而使11个文化区呈环环相扣的链形状态,在文化上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四大板块以中原文化圈为中心,3个有少数民族分布的文化圈呈“ㄈ”形围绕在中原文化圈周围,在中原文化圈对另外3个文化圈产生强大辐射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着影响;四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文化圈之间的共性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在中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血缘纽带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上,各民族互通有无;在政治上,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汉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等朝代,都以中国的“正统”自居,把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最高政治目标;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文化纽带,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接受儒家思想,就被中央王朝视为“兄弟”;血缘纽带则源于各民族的频繁流动,以民族间通婚融合等形式结成的血缘纽带,是无法割断的。

   “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学说要解决4个层次的问题,正确理解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 2009-5-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魁立:突破中国住宅的文化自卑感
下一条: ·人类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乔健先生访谈录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周波 李扬]家谱中的女性书写变化与社会结构固化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歆]从移民书写到“我们”的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