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铭铭]赵旭东《文化的表达》序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2 | 点击数:6367
 

      作为一本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人类学概况、观点和历史的著作,《文化的表达》来自于一段接近于田野工作的旅行。旭东不是个西方人,这本书含有的知识,也不是一个西方的本土学者在学院的图书馆和办公室里阅读、思索和书写出来的;相反,如旭东在“自序”中介绍的,它得益于旭东2002年冬天开始先后在英国和荷兰“游学”的生活。我宁愿将他所谓的“游学”说成是一段田野工作。如同田野工作,旭东的“游学”,“是一种自由而又多少有些‘散漫’的学习”,而其中,充斥着他本人亲自在实地对于西方人类学的时空圈子展开的参与观察、访谈和“历史文献”的分析。有了参与观察、访谈和“历史文献”的分析,旭东基于“第一手经验”对西方人类学展开了文化描述。从一个角度看,《文化的表达》又是一部通过经验的陈述,对于西方表达文化观念的文化进行的“浓厚描述”。接续其此前在《反思本土文化建构》一书中表露的“反本土主义”思路,旭东在此迈向了“去他人当中观望我们自己”的道路。

      《文化的表达》一书,涉及的“他人”,主要是西方人类学家,呈现的作为“社会事实”的文化,就是文化的观念自身。而旭东的雄心还不至于此。从《文化的表达》这个书名已能看出,作者在本书中自担的使命,还在于说明文化表达的种种方式,包括语言上的、身体上的、物质上的。也就是说,在旭东看来,人类学家不仅要表明人性即是文化性,还要表明这一表达人性的文化性自身如何得到表达。

      一部西方人类学的历史或导论,最终都只能是一部西方的文化观念史,旭东的《文化的表达》也不例外。作为一部西方思想的民族志,《文化的表达》不可能之属于对方。这部西方文化观念史研究著作,如同任何好的民族志一样,重点在于探索被研究的“他者”如何思考这一问题,但却还是有“观望我们自己”的目的。

      那么,“我们自己”是谁?对于人的存在,我们作过什么杨的“表达”?

      饶有兴味的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文化的表达》陈述的种种文化的观念,是不好理解的。我们沉浸在一种文明主义的文化观念中,这种文化观念与近代西方思想有不同。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体系中,不存在将文化(人)与自然(非人)截然二分的概念,文化与自然,人与非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体系中,关系不是断裂式的,而是连续型的,我们的祖宗们不能设想,人不是借助与天地万物的结合而生存的。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体系中,也不存在将民族或社会的空间范围完全对等于“人心”的空间范围的概念,在我们的祖宗们的理解里,文化更像是近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文明”,有内在之分,内外上下之别。中国古代文明主义的文化观念,一方面远比西方观念中的文化更具普遍主义的色彩,对它而言,“普遍”的东西,不局限于人,而能“绝地天通”,“特殊”的东西,不以民族或社会为单位,而存在于相互间有密切关系的文明差序格局中。也因此,中国古代的观念体系,时常被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传人”说成是“不合逻辑的”:我们的“人心”观念,常与“物性”观念混同,我们的“文化”观念,常与内在异质的“阶级”观念混同。

      如何看待祖宗们留下的观念遗产与“人的科学”之间应有的关系?我怀有矛盾心态。一方面,我认为,那些“混沌”、“分类不清”、“文明中心主义”的观念,已致使我们在从事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时,难以抵达这门学科的知识境界。另一方面,这样的“混沌”、“分类不清”、“文明中心主义”,却也可能有自身的优点。将人视作是自然界的成员,把人的“文化性”视作“天成”,这样,就使我们比西方人类学家能更有能力处理文化与自然之间本应模糊的界限;而避免将人造的文化与天成的自然相隔离,又能使我们有能力将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的自我超越“本能”相联系,为实现我们人类学研究的目的——造就一门真正和平主义的学问——铺平道路。

      中国人类学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中。学科因文化的破坏而广泛存在的基础薄弱,人才奇缺,价值不清等问题,致使其自身面对着诸多困境;而中国人类学的“低度发展”,却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在学科已然成熟的国度中,学者们难以避免地因受既已形成的体系、结构、观念的制约,而易于流于众口一词,且自以为“创新”。在一个学科疆界尚未勘定的国度中,学者们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

      中国人类学家生活在一个弊端与机会同时存在的时代里,智慧与无知之间界线含混不清,是我们面对的力量巨大的弊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游学”来超越学科观念的局限,是我们易于获得却不见得愿意获得的机会。

      旭东小我几岁,在其从心理学转向社会科学、追求人类学境界的道路上,不是毫无挫折;而最终他通过坚持来表明,他无论是在几乎失去工作还是在贵为“学官”的人生阶段中,都未放弃书籍,放弃学问,放弃出行。他的锲而不舍,无疑是我们这个矛盾重生的时代并不多见的好产品。旭东在“自序”说,《文化的表达》的诸篇章,“只言片语”,“无非雪泥鸿爪,是性情所致留下的一些探索的痕迹”,“就像雕塑家,一刀下去总是会有些印迹留下来”。我以为,这样的作品出自求知者的诚恳。旭东深刻理解知识的实质——所有的知识都是“错误的”,待证伪的,而拒绝宣称自己发现了什么“真理”,而选择停留于无尽的探索中。这一点无疑也是值得崇尚的。

2008年10月11日于北京家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王铭铭的BLOG 2008-10-20 19:52: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
下一条: ·[刘魁立]《泰山香社研究》序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