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走出深山的琴声灯影
——环县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纪事
  作者:通讯员 张永鑫 本报记者 严存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14906
 

  大手笔开发 从国内走向世界

  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目前,环县皮影产业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就是把影人当作工艺品开发,远销各地甚至国外,作为装饰、收藏、展览用品和礼品,已故的李仰峰先生是这种形式开发的首创者,在2001年该县提出开发道情皮影这一产业之时,他制作了《昭君出塞》等皮影大挂匾,使环县皮影走出了专门用于传统演出的苑囿,首登装饰艺术的大雅之堂,这一创举大大地拓宽了皮影艺术的生存空间。

  近几年,环县决策层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上,坚持以建设“文化名县”为目标,启动实施了皮影产业开发为主文化产业的“八个一”工程(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成立一个研究机构、建立一个产业协会、成立一个演出公司、培训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特产品、开通一个皮影网站),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将县陇剧团组建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成功注册了“龙影”商标,为龙影文化产业公司注资80万元使其入驻环江工业园区。

  为了大力开发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2007年以来,县上以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为载体,实施了“一台”(灵武台公园)、“二山”(东老爷山森林公园、县城西山森林公园)、“三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四村(皮影、风情、农耕、民居文化村)等十大文化项目建设。2007年,文化部将环县道情皮影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成为环县建设文化名县取得的又一骄人的成绩,不仅仅如此,自2007年以来,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四次应邀出访欧洲的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五国,当民间艺人在异国他乡尽情酣唱时,让世界领略了环县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该县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的有400多位艺人,皮影产品也从单一的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已经开发出皮影戏光碟、挂历、香包、鞋垫等12大类160多个品种。现有的4家文化产业公司,年创收320万元;47家民间皮影戏班,表演艺人285人,年演出突破5000场次,创收300多万元;皮影雕刻艺人达到200多人,年创收200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县上积极启动了申报“世遗”工作,将在今秋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国环县道情皮影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筹划拍摄大型专题片《琴声灯影》。(来源: 甘肃日报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每日甘肃网 2009-5-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曹娅丽] “格萨尔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下一条: ·[郭于华]保持传统 更新品格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唐诗梦]乡村振兴背景下衡南“烧饼”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
·[程伟明]模戳印花布工艺对文化润疆作用探析·[曹贝贝]浅论剪纸的题材风格及传承发展
·[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岳文凯]牛王信仰、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究·[陈福奎]浅谈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民俗的形成存续和传承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