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走出深山的琴声灯影
——环县道情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纪事
  作者:通讯员 张永鑫 本报记者 严存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14905
 

  神奇演进 从民间乡野向城乡更替

  其实,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一匹毛驴驮着两三副箱子,五六个艺人背着行当乐器,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乡过村;在星月下的农家窑洞里,在煤油灯照着的白纸亮下,前台艺人舞动皮影,通过自己的悟性与情感赋予这半尺皮影以灵性,给人们更多的教育和启发。

  在清朝后期,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空前繁荣,产生了著名的艺人解长春。据解氏后人们说,解长春的三堂叔青壮年时因家庭贫困,早年外出到陕西关中闯荡,入过当地的皮影戏班,学了一些唱皮影戏的技巧,回来后在穷乡僻壤的环县一带组班演唱,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解长春进入三堂叔的戏班后,苦学苦练,加之他天生聪慧,进步很快,两年后便学成谢师,担当了演唱的前台“把式”,并独立组成戏班。

  解长春对道情皮影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一生不但传承演唱道情皮影戏,而且对道情皮影的剧本、乐器、唱腔等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解长春根据历史故事和一些传统戏剧,移植和改编了许多道情皮影剧目,如《忠孝图》、《征北塔》、《日影塔》、《苦节图》、《征泾川》、《善恶图》、《蛟龙驹》、《忠义图》、《神牛卷沙蓬》等好多剧本,大多剧本至今仍在陇东大地广为传唱,成为优秀的传统历史剧;其次是对道情乐器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环县道情最初的乐器只有二胡、笛子、唢呐、渔鼓、简板,解长春将在此基础上增加四弦、笛呐(小唢呐)和甩梆(棒加碰铃)等,并吸纳当地的民间小曲,改进了道情曲牌曲调,整合和统一较零散道情音乐。第三,培养了一批声名远扬的得意弟子,在解长春口传心授、精心培育下,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四大弟子学成出师,另组班子传唱,形成了当地人们称谓的“东、西、南、北”四路流派,从而使得道情皮影这种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唱道情皮影的艺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能拥有皮影道具以及有娴熟技艺都是一种家传产业。这些艺人在白天或者农忙时期从事田间劳作,只有在闲暇时或者当地过庙会、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才会有村民邀请他们演出。报酬是一袋粮食或极少的一些现金,这种传唱成了艺人谋生的需要,使得道情皮影得以生存和传承下来。

  解长春之后,道情皮影的传承以家族为主,出现了解、敬、史、魏、赵、罗、谢等多种派别的道情皮影艺术世家。环县合道乡敬家班的创始人是解长春的大弟子敬乃梁。敬乃梁出身晚清贡爷门第,他幼年酷爱道情皮影想拜师学艺,受到门族人的强烈反对,但他自作主张,冲破封建家教,勇敢地拜解长春为师,凭着聪明才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不到两年便升为司鼓,成为解长春最器重、最得意的弟子。敬乃梁有着惊人的悟性和记性,只要听师傅唱一遍,他就能把全本戏的唱词道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师傅称他是“天生的戏子”。很快他便坐到了“前台”位置,成为班子中“一转围”的全能“戏子”。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30岁的敬乃梁学成后,师傅解长春忍痛割爱,送其皮影箱具一副,允其谢师,敬乃梁遂正式创建敬家道情皮影班。另立戏班后,敬乃梁以其纯熟的技艺和唱功,严教子侄孙儿,几次被应邀北上宁夏大王爷府进行演出,成了解长春之后最有名气的道情皮影戏班。敬乃梁是位“饱学之才”,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对传统剧本、戏曲音乐作了进一步的改进,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和大胆尝试改革创新的进取作风,一直影响着敬家班的后代。

  敬乃梁之后,其四弟敬乃栋继之,敬乃栋之后,敬熙盛、敬熙瑞领班唱戏,这时期最出名的是敬乃栋的嫡孙敬廷玺,他生性聪明持重,少年老成,十二三岁就能站在小木斗上坐前台唱“吃本”戏,因为年纪太小,人们直呼其小名元儿。在爷爷严格教诲之下,凡演出严格遵本,一招一式,从不马虎,吟唱做打、无不精湛,尤其擅长武打表演。敬廷玺继承祖父辈大胆探索的改革精神,对传统剧目中一些音乐、唱腔、动作设计、故事情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在精通木偶戏的同时,还试图亲自化妆出台表演秦腔折子戏,自编自演现代剧目,还移植和改编上演了一批传统剧目,他演出的剧目达100多本(折)。

  可以说,敬廷玺是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中演出、创作、改革和上演现代戏的首创者,他可贵的实践活动为1958年环县道情改为陇剧搬上大舞台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敬家班在敬廷玺时代,广收弟子,严教兄弟子侄,敬家班的道情皮影戏在唱腔和音乐上都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其唱腔以拖腔悠长、行腔有力、乐器紧凑、节奏明快、杂耍技艺精湛而出名。

  如今,在环县道情皮影艺人家族世家中,当数敬家班为首,他们个个都有“绝活”。敬廷友是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虽然一字不识,但一唱起戏来,能将全身的能量释放出来,颇有西北人豪爽的特点;敬廷孝是位出色的前台,他的演唱善于深入剧情,表演绘声绘色,唱腔似如原野来风,悠长而婉转,属敬家正宗嫡传,他的四弦、二胡、板胡、司鼓均有较高造诣,是目前环县众多艺人中不可多得的全才;敬登歧主攻乐器,三拉(四弦、二胡、板胡)三吹(唢呐、笛呐、笛子)三打(司鼓、铙钹大锣、甩梆)都是高手,尤其是四弦首屈一指。

  道情皮影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皮影工艺是件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它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环县最早的皮影雕刻艺人是秦团庄乡已故艺人王秉云,民国18年,王因家庭生活困难,携家外出以画庙谋生。他先在华池县的东凤川,后辗转到陕西渭南,因其爱好皮影艺术,故在皮影雕刻艺人的作坊中打工当学徒,学习皮影雕刻。1962年,王秉云将皮影雕刻技艺传于其侄孙王治民,并指导侄孙凿刻影箱一副。1978年,传统皮影戏上演,民间艺人在修补破旧皮影的同时,学习皮影雕刻艺术,逐步办起家庭作坊,形成规模。

  樊家川乡郝集村的郝宏贤、秦团庄乡的王勤政、宁县的杜金儒等都深受王秉云的影响,从老影箱照样,学习雕刻,为戏班演出服务。新世纪以来,随着环县皮影产业的大力开发,许多演唱兼雕刻的艺人转向专业雕刻,从过去家庭作坊的松散自由形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许多青年人也参与其中,雕刻方法出现多样化。皮影从戏剧人物的雕刻转向对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吉祥物、风景名胜等的雕刻方向发展,甚至出现皮影卡通人物、书签等。

  在诸多雕刻艺人中,郝宏贤无疑是最出色的。上世纪80年代,许多老影箱皮影人残缺不全,无人添补,自幼酷爱皮影雕刻艺术的郝宏贤白天下地劳作,夜晚在油灯下操刀刻习。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他练就了一手好刀功,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从牛皮的选料、购买、泡皮到刮制皆由他一手操作。他炮制的皮革、质纯而柔韧,平展而坚挺,透明中略显毛絮,润泽中微泛土黄;雕刻时,不撇刀路,不随意添减,刀痕清晰,线条流畅,其着色影人如柚玉润泽,如冰雕剔透,色泽自然中更显露出一种纯朴大方的美感。如今,在环县的皮影雕刻队伍中,涌现了高清旺、白学明、陈玉玲、高清峰、杨登仪、耿廷堂、赵德才等一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每日甘肃网 2009-5-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曹娅丽] “格萨尔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下一条: ·[郭于华]保持传统 更新品格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唐诗梦]乡村振兴背景下衡南“烧饼”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
·[程伟明]模戳印花布工艺对文化润疆作用探析·[曹贝贝]浅论剪纸的题材风格及传承发展
·[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范译馨]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纪明明]文化产业视角下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岳文凯]牛王信仰、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究·[陈福奎]浅谈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民俗的形成存续和传承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