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永远的祝愿与赞美──记蒙古族民间艺人那·布瓦
  作者:尼·索苏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4 | 点击数:5404
 


     (新疆日报网讯)那·布瓦是和布克赛尔人引以自豪的几个民间艺人之一。笔者曾多次领略过老人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那达慕大会、江格尔文化村奠基仪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成立50年大庆等隆重场合献着洁白的哈达吟颂祝福赞词的情景,他营造出的那种豪情四溢的氛围,颇让人亢奋并让人对他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感。

  祝词和赞词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曲调、语言自然流畅、兴之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当生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时,那口若悬河的祝颂者,便要为人们祝福、献上最吉祥、最优美的诗章。祝赞词是最早由萨满祭祀演变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经特定的礼俗,由特定的人吟颂。老人颇有感触地说:“应该感谢和布克赛尔县县委、县政府给我们这些民间艺人的关爱和支持。多年来,县里搞什么活动,都未曾忘记过我们这些老人,不管是文艺演出,还是大型庆祝活动,每次都安排有一些民间艺人演出的节目,甚至占的比重很大。这不仅为我们和布克赛尔县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延续。和布克赛尔是一个民间文化的富矿,也是保留卫拉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地之一。这些年,通过政府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那·布瓦193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牧民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既擅长弹奏托布抒尔、四胡等民间乐器,又会演唱和吟颂《江格尔》、祝赞词等史诗和诗词。他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托布抒尔的弹奏技巧和讲述故事、吟颂诗词的本领。童年时,他经常跟随父母亲参加各种群众聚会,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民间艺术的种子。1954年他来到乌鲁木齐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班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到和布克赛尔县,经历过中学教员、文化馆干事等多种角色的转换,最终,以其出色的艺术天赋,被推荐为当时和布克赛尔县最具实力的演员,创建了和布克赛尔县乌兰牧骑,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期间,那·布瓦老人继承了老一代民间艺人吟颂祝词赞词的优良传统,博采众长,自成独特风格。他在民间传统的基础上,歌颂新生活、新人,使它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使祝赞词有了无限的生命力。他能熟练吟颂40多种4000余首祝赞词,并且结合时代精神,自己作词谱曲创作出了很多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歌,如《和布克赛尔嬗变》《金色的摇篮和布克赛尔》《准噶尔沙漠》等,他吟颂的祝赞词风格清新潇洒、文辞优美、格律严谨,善于从历史、传说、神话以及传统祝赞词中汲取营养,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即兴创作中去,不仅受到了农牧民的称赞和喜爱,也引起了蒙古学研究者的瞩目。

  老人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走遍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农牧区,搜集了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祝赞词等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800余篇,并加以归类整理已结集成《和布克赛尔民间文学集》《和布克赛尔民歌集》《和布克赛尔祝赞词集》三本书。但由于经费不足,只有祝赞词一本获得出版的机会,其他两本至今还没着落。

  老人至今仍然热衷于搜集民间文学。为此,他孜孜以求地苦旅于民间文化的坎坷之路。虽然老人已步入70高寿,但他仍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着积极的贡献。( 文章来源: 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 江明、付岩)

    

  

  文章来源:新疆日报网 2009-5-13 9:50: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
下一条: ·莞城千角灯唯一传人离世 千角灯制作或将整理出书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
·[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江帆]蒙古族民间故事长河的“双子”灯塔·[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