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柏权/刘冰清]苗儿滩年俗调查
  作者:黄柏权/刘冰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5 | 点击数:18287
 
 
边跳边表演,跳到神案前又跪下问答:
 
你们把种子撒完了没有?
我们把种子撒完了。
长得好不好?
长得好。
 
又跳,同样到神案前跪下对话:
 
你们把粮食收转来了没有?
我们把粮食收转来了。
今年阳春好不好?
好。谷子、包谷把柜子、箱子都装满了。
 
对毕又跳,跳几圈又到神案前跪下对话,扛粑粑锤的两人对打粑粑,扮父亲的边说边向周围的人分粑粑:
 
你们打粑粑没有?
我们把粑粑打好了。
来一个人给一坨。
 
然后就是陪新姑娘、哭嫁,跳完,表演者吆喝着往后面的山上跑去。整个活动结束,年节活动也随之结束。
 
三、结语
 
通过苗儿滩的年俗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年俗正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哪怕最偏僻的地区也是如此。苗儿滩所在的洗车河流域是目前土家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所以,传统的年俗活动还基本保留下来,关于年的记忆在大多数人中间存留,特别是年长的人最为注重过年中的传统。但我们也发现,五十岁以下的人对过年的礼仪已经陌生,特别是比较烦琐的祭祀礼仪,许多人已经弄不清楚,在祭祀中往往需要老人的提示和示范,我们所记录的年俗是经过综合的,其实很多人家都减少了许多程式和礼仪,主要是主持的人忘却了。特别是近年来的打工潮,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很多人春节也不回家乡过年,年的记忆更是淡漠。按目前的趋势,当地传统年俗将会在这一代年轻人中丢掉。
由于公路的修通,电视的普及,主流文化的渗透,人们节日娱乐的内容和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当地,过年期间主要娱乐是看电视和打牌,也有到镇上玩游戏、聊天的。电视在苗儿滩已经普及,几乎每家都有卫星地面接收器,都能够收到几十套节目。主流文化已无孔不入,传统文化和习俗在主流文化面前无能为力。春节期间,由于闲暇时间多,到处都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人围在一起赌博,上至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小学生,赌博好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过年期间传统文化活动少有人问津。2006年我们再去兔吐坪的时候,摆手堂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了断垣残壁,老掌堂师早已故去,新任的掌堂师彭昌凤已是满头白发,在兔吐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掌堂师了。虽然仍然在遗址上演出了摆手舞和茅古斯,但水平大不如十年前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兔吐坪的摆手舞和茅古斯也将退出年节,退出当地人的生活。如果年节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祭祀礼仪一旦失掉,少数民族地区的年俗也会跟大都市一样,年不成其为年,年所承载的文化也会跟着消失。
节日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纽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激发人们上进的精神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希望学界、政府对保护传统节日予以高度关注,加以切实的保护。
 
文中资料由张维权、尚星亮、彭昌凤、彭必祖等人讲述。土家语资料由张维权翻译。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丽琴]壮族服饰与社会规范
下一条: ·[江帆]东北朝鲜族的民间信仰与变迁
   相关链接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徐义伟]广东肇庆地区包公崇祀习俗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
·[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