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文峰]合阳跳戏
——宋金杂剧的遗响
  作者:刘文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2 | 点击数:10939
 

 

[摘要]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对跳戏的历史、演出形态以及它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早期戏曲文化的特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合阳;跳戏;宋金杂剧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7)02-0023-05 

 
 
我国戏曲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歌舞、汉唐时期的百戏、宋元时期的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近代的地方戏等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唐以前,中国戏曲还处于孕育期,无完整意义上的戏曲形式。宋元杂剧是中国戏曲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其发展也分为宋金时期和元代两个不同阶段。宋金杂剧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以舞蹈和滑稽调笑为主,歌唱成分较少;元杂剧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吸收了说唱诸宫调的成套唱腔,成为以唱为主的戏曲形式。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大量的元杂剧的文学剧本,也可以从昆曲等古老剧种中听到元杂剧音乐曲调的遗响,但宋金杂剧的演出形态却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编纂《中国戏曲志》等大规模的戏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宋金杂剧的遗响相继被发现。继山西的赛戏、队戏被发掘重新上演后,陕西合阳的跳戏也被搬上了其久别的舞台。2005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七日,经过精心的排练和充分的准备,陕西省合阳县行家庄的跳戏好家们将他们世代相传的开台仪式《春官开台》、哑跳《萧太后升帐》、上台跳《昊天塔》搬上了舞台。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陕西省群众艺术馆、渭南市文化局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观摩了演出,并与行家庄的跳戏好家们就跳戏的历史渊源、艺术形式、演出活动、艺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座谈。陕西省电视台、渭南市电视台采访录像。
 
一、关于跳戏的历史渊源
 
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当地群众称此剧为“跳调”、“调戏”、“调杂戏”、“调调戏”。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
关于跳戏的历史渊源,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据行家庄人、已故的戏剧家、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静慈先生在《跳戏简介》中的研究、《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的记述、现任合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史耀增先生主编的《合阳文史资料》第八辑戏曲专辑的记述,以及当地群众累代因袭的说法,有以下四种:
1.古代民族蹈歌之遗形
据《吴越春秋》、《诗·大雅·大明》等古籍记载,古代的合阳为有莘氏部落集居地。夏、商、周三代为“莘国”的领地,成汤佐相伊尹的故里。先民以狩猎捕鱼为生,生活非常辛苦,于是一面劳作,一面唱歌以自娱,形成了善于吟诵的传统。《尚书·夏书》中记载,这一带的先民在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举行歌舞狂欢大会,在鼓乐的伴奏下,装扮成各种鸟兽,吟诵,跳跃,舞蹈。跳戏的吟诵、乐器、表演动作的古朴等,都和古人的记载相符,因此,跳戏很可能是居住在黄河沿岸的先民蹈歌留传的遗形。
2.古代民间“傩仪”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宗教巫术、图腾崇拜。在黄河两岸,每逢新春伊始,民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禳疫祈福、预祝丰年的祀神仪式,即孔子在《论语》中记载的“乡人鼓而傩”。这种民俗,相沿至近代,只不过祭祀仪式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变化——当唐宋时期杂剧形成后,演戏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禳疫祈福、预祝丰年的重要内容,它由娱神为主的宗教仪式,逐步变为以娱人为主的艺术活动了。新中国成立前,跳戏舞台两侧沿角,各插丈余彩绣大旌一面,分别书以“出疫于效,以禳春气”八个斗方大字,旌旗绣以“青乌”、“金龙”,当是古代图腾衍变的图案。所以,跳戏是由民间傩仪发展而成的说法亦有一定道理。
3.唐、宋宫廷歌舞戏的演化
唐代出现了歌舞戏,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的记载,当时比较流行的剧目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等。其中《踏摇娘》中踏歌表演的形式与跳戏的舞蹈动作非常相似。这些歌舞戏,来源于民间,后被宫廷吸收,在艺术上加以提高,又回到了民间,流传到各地。如《踏摇娘》,不仅在晋、陕、豫、冀、鲁广泛流传,还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新疆。在跳戏盛行的北吴仁、行家庄、南义庄,过去群众中流传着在宋仁宗时跳戏曾赴汴京为宫廷演出的传说。
4.金、元锣鼓杂戏的遗响
元统一中国后,竭力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严禁民间私藏铁器,数家共用一把菜刀。但对上层人物宴客酬友、演出锣鼓杂戏、侑酒取乐的监视稍懈。百姓也借此在新春迎神时,文人农人聚台共演。清代翰林、宋家庄人安锡侯(字秉致)在一首诗中写道:“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合庆年丰。”(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1995:127)后人以此为依据,认为跳戏属锣鼓杂戏的遗响。
合阳跳戏发展到明成化(1465-1487)年间,某知县征集民间文艺,举废续演,但因遭禁过久,遗失本调,只能以动作示之,遂有河西哑跳之重兴。后经数代,又渐渐出现演文武戏。清代乾隆年间,合阳东王莘里村许莲塘(秉简)兄弟,曾以翰林、贡生身份跻身戏场,装生抹旦与农民同台演跳。道光、咸丰年间,班社林立,沿河各村戏班多达三十余处,为跳戏发展鼎盛时期。往往一村有几个社就有几个班子,主要流行于马家庄乡的南、北吴仁,东、西城里,新池乡的行家庄、宋家庄、南、北顺村,坊镇乡的坊镇、岳庄,伏六乡的坤龙,平政乡的百场,知堡乡的临皋,东王乡的南义、莘里等十几个村庄,共有三十几个班社,以莘里、南义、北吴仁、行家庄、宋家庄为最有名。清代末期以至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村社不安,戏班自散,跳戏日趋减少,仅东乡几个村庄尚能勉强凑合演出。
抗日战争开始后,沿河一带驻满军队,人心惶惶,不但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跳戏也几近湮没,唯行家庄尚可勉强演出。1949年春,合阳东乡解放,行家庄在军民联欢大会上,演出神话剧《火焰山》慰问西进大军。1957年春节,跳戏有幸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由行家庄艺人联合演出神话剧《收红孩》。1963年春,南义庄演了两天三夜。1979年,行家庄恢复演出《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传统剧目。1982年,行家庄又演出了《收渔税》、《燕青打擂》,并参加县里的戏剧调演。为了把这一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保存下来,1984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陕西电视台专门到合阳为跳戏录了像。
在陕西合阳县黄河对岸的山西,将跳戏这种戏剧形式称锣鼓杂戏。关于锣鼓杂戏的源流,山西已故的戏曲史家墨遗萍先生考证后认为:唐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于柏壁(今属新绛),作《破阵曲》命百余名披甲执戟的军士舞之,借以庆贺,是为锣鼓杂戏之雏形;后马燧于唐贞元中(785-805)在猗氏(今属临猗)平定李怀光叛乱,作《定难曲》,军士歌之,锣鼓杂剧由此而逐步形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所立猗氏马明王(燧)庙《海会碑》记载:马燧“平大寇(李怀光),福庇郇邑,故每岁重阳,黄酒、花糕、献戏,以答神庥……社中子弟复演杂剧以悦”(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1990:139)。这一由唐宋遗传下来的民间戏曲曾经在河东广泛流行。锣鼓杂戏的演出,以寺庙为中心,由周围各村子弟轮流承担。演员扮演的角色为世袭制,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恪守规范。每年秋收罢入冬后,由社首、里正组织排练,至翌年上元节前后到庙台演出。演出当日,演员装扮齐备后,由锣鼓唢呐前导,骑马列队“转村”驱邪,当地群众称为“跑神马”、“迎杂戏”。入庙后,“引戏人”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到台前巡视并致词,全体演员跪拜神圣,然后开台演出。演出时,“引戏人”登场介绍剧情,然后进入正戏。演出中,群众角色如龙套、差役、家院、丫鬟、书童等均由“打报者”临时担任。演出剧目以历史故事戏和神怪戏为主,剧中角色大多数是男性,极少有女性。演出组织向无职业班社,均为农村自乐班。较为著名的有康熙年间临猗县上李村班、乾隆年间运城县三路里班等。著名艺人有“活张飞”高仰星、“满堂红”姚宝琦、“全包袱”张奠吉等。
河西的跳戏,河东的锣鼓杂戏,虽然其源流在说法上有差异,但它们的剧本结构、舞台演出形式基本相同,可见两地剧种同根同源,而且在近代还有艺术上的交流。如合阳行家庄跳戏的戏箱,就是由跳戏好家、行家庄原党支部书记党建华的父亲党福光从山西新绛买回来的。在《昊天塔》一剧中孟良用的砌末宝葫芦也是特意到河东买来的。河东的锣鼓杂戏已经多年没有演出活动,所以,这次河西跳戏的演出十分珍贵难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广西柳城:山歌年年唱春光
下一条: ·[曹娅丽] “格萨尔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相关链接
·[史耀增]对合阳“非遗”断层现象的思考·[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
·[史耀增]浅谈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与现状·[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河神信仰调查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汉武帝信仰调查·[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赵氏孤儿信仰调查
·[史耀增]合阳民间后土信仰调查·[史耀增]合阳民间药王信仰调查
·[李志斌]当代合阳农村修谱活动的调查与研究·[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金水沟西追往会调查
·[李志斌]近三十年合阳生育崇拜的调查与研究·[史耀增]合阳县和阳村刘公信仰调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