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何道宽]游戏·文化·文化史
——《游戏的人》给当代学者的启示
  作者:何道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1 | 点击数:18296
 


      七、战争里的游戏成分

      赫伊津哈最惊世骇俗的论断莫过于争斗里的游戏成分,他甚至引经据典地论证“游戏就是战斗,战斗就是游戏”。

      他说:“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回到古人的思想里去探路……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游戏’一词用来描绘战斗就不能说是有意识的比喻。游戏就是战斗,战斗就是游戏。在能够说明游戏和战斗同一性的古文化里,最明显的是《旧约圣经》提供的例子。在《撒母耳记下》第2章第14节里,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吧……双方各12人上场,彼此揪头,用刀刺肋。一同扑到,所以那地叫做基遍,也就是好汉之地。’………游戏可能致命,但仍然是游戏,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游戏和竞赛在概念上是不分家的。”(61页)

      另一个例子是希腊战争中的游戏:“在许多希腊花瓶上,我们看见两军对垒的战争带上了游戏的性质,因为陪伴他们作战的有吹笛子的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决斗的人搏斗到你死我活。”(69页)

      其他一些例子是中世纪战争中的“骑士风度”:“把战争幻想成为荣誉和美德的高尚游戏的观念,在推动文明发展中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骑士风度的观念产生于这样的观念,最终出现的国际法也出自这样的观念。在这两个因素中,骑士风度是中世纪伟大的推动力之一,而且虽然骑士风度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遭受到误解,它还是成了国际法的基础;而国际法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117页)

      总之,他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战争中的游戏成分,包括“单挑”、“叫骂”、尊重对手、礼让三分、讲究仁道、反对不义的例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例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详见下一节。
 

      八、中国游戏考

      赫伊津哈推崇中国古代的游戏精神:“游戏的性质在中国比希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一种活动都呈现出仪式性竞赛的形式:涉水、登山、伐木、采花都表现出游戏的成分。有这样一种典型的传说,一位英雄的王侯以神奇的威力和惊人的壮举征服他的对手,证明他技艺超群、无与伦比。一般地说,比武的结局总是以对手的死亡告终。”(76页)

      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统一的单词表示“游戏”的概念。赫伊津哈挑选4个汉语单词进行讨论:玩、争、赛、让。

      他说:“我们常常纳入游戏这个范畴之下的许多活动,没有一个统一的汉语单词。最重要的单词是“玩”,其指涉以儿童游戏为主,但延伸到其他语义范围,却含一些特别的意思:忙碌、喜欢、玩弄、欢闹、揶揄、开玩笑、嘲弄……甚至连赏月也叫“玩”……“玩”这个词不用于需要技能的游戏、竞赛、赌博或戏剧表演……凡是和竞赛有关的概念都用“争”,这个词和希腊语的“竞赛”对等。除此之外,“赛”用来指有组织、争奖品的比赛。”(52页)

      他注意到中国人在游戏、竞赛和战争中的“礼让”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在中国,为荣誉而进行的竞争也可以倒过来变成礼貌的竞赛。用“礼让”的精神(字面意思是“让”人),你能够文质彬彬地使对手解除武装,并且使对手也不得不表现出辞让的精神。这种竞相礼让的精神形成了一套仅见于中国的特定程式,不过我们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能够看到类似的礼节。”(87页)

      赫伊津哈指出中国古代战争和希腊战争相同的礼仪:“中国古代的诸侯们常常是觥筹交错、以酒为礼,一饮而尽,在饮酒的过程中回忆过去的安宁,宣示相互的敬重。他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恭维、表达敬意、互赠兵器,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格劳科斯和狄奥墨得斯一样。”(119页)

      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战争频仍。且不说传说时代的炎黄之战和其他部落战争,姑不论周天子治下的诸侯攻伐,亦不说大一统之前四五百年的战国时代,单就说此后两千年的改朝换代战争、外族入侵的战争、绵延不绝的农民起义,战争的频仍非同寻常。所以中国人深知和平的可贵,懂得战争中的规矩和仁道,所以中国才产生了举世无双的兵法,才产生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血腥的战争中,以各种手段减轻战争损失的“游戏成分”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挑”、“叫骂”、尊重对手、礼让三分、讲究仁道、反对不义的例子比比皆是。

      最杰出的例子是诸葛亮“借东风”、“空城计”、“六出岐山”、“七擒孟获”等战例。他以战争消灭战争的思想不输今人。但他同时又竭尽全力避免妄动干戈,反对穷兵黩武,“从古知兵非好战”!

      赫伊津哈论证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游戏成分:“根据古代中国文献记载,两军对垒的战斗常常混杂着吹嘘自己、羞辱对方的叫骂,或体谅他人的义举,或恭维对方的赞辞。与其说是刀兵相见的战争,不如说是道德武器的较量,荣誉受到玷污而引起的冲突……所有这些举动都具有特殊的含义,或者是羞辱,或者是玷污,有些还具有非常独特的含义……在另一种战前对骂的例子里,将军策马直抵敌营大门,不动声色地用马鞭默数敌营栅条。”(86页)

      他还列举中国古代战争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显示荣誉第一、面子第一的思想。他说:“至于荣誉本身,令人惊讶的是,中国人的军事传统竟然和西方中世纪的传统几乎是一模一样……秦公和晋公两位贵族安营扎寨。两军对垒,排兵布阵,但不交锋。晚间,秦公派信使赴晋公大营,警告晋军备战:‘两军之内,不乏勇士,明日之战,决一雌雄。’但是晋军方面看到,对方信使目光游移,语气缺乏信心。秦军看来是不战而败了。‘秦军畏我!即将逃亡!快困秦军于江边!我们要打败秦军!’。然而,晋军却没有挥师进逼,反而让敌军安全拔营撤退。有人道破了这里的仁义之举:‘不收拾伤亡者,是为不仁!不等约定而战,逼敌蹈入险境,是为不勇。’于是,晋军按兵不动,让敌军从容撤退。”(118-9页)

      另一个例子显示了不居功自傲的将军:“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以非常得体的谦虚态度,婉言谢绝在战场上给他立纪念碑的建议。‘此乃古代相宜之举,昔之君主,德高望重、替天行道,吊民伐罪而昭告天下。今天下无罪人,惟有诸侯忠于天子者,不惜战死耳。立碑纪之,岂有此理?’”(119页)

      这使人想起宋襄公与楚国泓水之战时礼让三分的仁义之举:楚军渡河前,部下鼓吹乘机进攻,宋襄公说: 乘人不备而击,是为不仁。楚军渡河,部下又劝他抓紧最后的时机,宋襄公却责备部下说,此亦为不仁,因为人家还没有排兵布阵。结果,楚军大胜,宋襄公本人因受伤而大败。

      又使人想起毛泽东炮击金门时的风流潇洒。他指示:隔日一轰,而且定下一个规矩,炮轰前通知金门岛上居民:“各位同胞,没有长眼睛的炮弹要来了,请你们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以免受伤。”这种关怀对手安危的战争一直持续了20年,奇哉妙也。

      现代人可以批评宋襄公迂腐,说他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也可以批评毛泽东打仗的统战手腕。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战争有古代战争的规矩,现代战争有现代战争的规矩。虽然那时的周天子已被架空,社会已经礼崩乐坏,周朝的规矩已经不灵,但其影响依然存在,所以宋襄公才会讲究君子之德。虽然现代战争更加残酷,但现代战争也受到人道主义、国际法和红十字精神的约束。

      在《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也证明了战争中的游戏成分。他转述了部落岛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每隔一二周,他们就与宿敌在一个惯用的战场上安排一次形式化的战斗。和‘文明’国家灾难性的冲突相比较,这些打闹似乎是一种危险的户外运动,而不是名副其实的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只进行一天,总是在夜幕降临前收兵回营(因为晚上闹鬼、有危险),或者是天下雨时就偃旗息鼓(谁也不想把头发和装饰品弄湿)。勇士们有百发百中的本事,因为他们自幼年时起就开始学打仗玩……这场流血冲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找不到进行战争的任何常规的理由,没有领土的得失,没有商品或俘虏的劫掠……他们之所以打仗,是因为他们热心打仗、喜欢打仗,因为对他们而言,打仗是完全的人的一种重要功能,因为他们觉得必须靠打仗来安慰战死同伴的鬼魂。”[xiv]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传播学论坛 2007-12-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陆建德]习惯的力量
下一条: ·[王琛发]从南洋跨海看文化的中华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一位德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技术文化史·[薛虹]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在中华文化史的整体语境下推动昆仑文化研究
·[黄兴涛]探究近代中国的时间之史·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吴春明 王樱] “南蛮蛇种”文化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