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从托多罗夫的叙事句法入手,讨论了“普遍语法”即“叙事作品语法”的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格雷马斯注重于语言学理论中关于二元对立的基本概念,借助于逻辑学的方法建立的叙事结构的语义学模式。
关键词:叙事结构 ;普遍语法 ; 语义学模式
叙事有一个潜在的结构,这个问题的全部意义在普罗普的著作中得到最精辟阐述。普罗普于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至今仍是形式主义学派的重大贡献之一。普罗普所关注的是叙事结构得以发挥作用的“标准”,它所要处理的那些“内容”的单位。普罗普对这些加以分类的做法至今仍然有很高的结构价值,因为,就如神话一样,童话是任何叙述的重要原型。在普罗普的分析中,童话被看成是体现了横向组合、“水平的”结构,叙事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横向组合的。他认为,在童话中,最重要和起统一作用的因素不是在准“语音”层次上即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身上找到的而是在“音位”的层次上即人物的功能、他们在情节中所起的作用中找到的。
普罗普的功能模式对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能够作有效的说明。然而,在任何一种以抽象的术语代替故事的具体活动的方法中,所缺少的都是一种解释:诸活动是如何相互连接以创造出一个情节,以及形式模式如何联系于故事的内容。普罗普和其他的理论家对此已有阐明:故事中的事件次序可以被联系于一个更深刻的神话理论。故事中的诸活动之间的某些联系具有准逻辑的秩序,出发意味着返回;许诺或约定意味着完成它们的意向;实现某种目标的欲望导致如此行事的尝试。在表层层次上,很多叙事都沿着巴尔特所描述的动作序列或和卡勒、罗杰·尚克所谓的“脚本”的线索行进。我们都知道,包含在成千上万中活动中的事件序列——去餐馆、旅行、迎友、登山、游泳、看电影等等,这些序列是因果必然行为和社会习惯行为的混合,它们形成规定行动。叙事的表层结构产生于深层结构,这些深层结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在化为一个时间序列。就某种意义而言,深层结构是无时间性的;它们生产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规则,而正是这些规律和规则推动我们从开端走向结尾。“叙事始于世界发生混乱之时,……它结束于初始需要或欲望获得相应满足之际。”①
普罗普的研究方法具有主要依据归纳性和经验性的特征。这个范畴属于表层结构层次,他的31种功能以及由概要所形成的序列,用到现代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就很难说得通。因为现代小说不是靠程式、序列和表层结构来表意的。从语句命题开始就表达后设命题,因此现代小说的行动的功能不同。普罗普的功能模式只适合与传统叙事。
针对这一点,普罗普的后继者通过求助于符号学和应用学科而加以改进。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与普罗普的方法截然不同。这个方法是假定。列维-斯特劳斯假定存在着一个抽象结构,一个等式,其中变项是普遍的文化对立(例如,生/死,天堂/尘世)和中介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依据文化及其环境的类型,这些变项在文化神话的表层结构中将具有不同的价值。罗兰·巴尔特亦构思了一种假想模型,然后从模型出发去处理种种具体的叙述。在普罗普的后继者中,托多罗夫的“叙事作品语法”和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是诸多假想模型中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托多罗夫是第一个对叙事学命名的人。他的叙事句法比普罗普的叙事功能前进了一步,也更抽象、更普遍。托多罗夫在对薄加丘的《十日谈》中的4个故事进行分析时发现,语言种类与叙事种类之间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一种“普遍语法”即“叙事作品语法”的理论。他的普遍语法,不是特定语言的一些规则,也不仅仅存在于语言范畴之内,它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结构,因而它也是叙事作品所遵循的叙事模式。
托多罗夫首先将叙事结构分成两个基本单位:陈述和序列。陈述是一个不可以再简化的基本的叙述句;序列是构成完整故事的各种陈述的排列。构成陈述和序列的单位相当于语法中的各种词类,陈述和序列则相当于语法中的句子和段落。叙事作品语法的最小单位是叙述句。如:“x是一位年轻姑娘”,“y是x的父亲”,“z是一条龙”,“z抢走了x”等等。每个叙述句包含两个成分,一个叫“主词”(或译行动元),另一个叫“谓词”(或译谓语)。主词是叙事作品中的角色,可以用字母来代替,如x、y、z等等,谓词则表示某种状况极其改变和发展,上面几个例子中“是一位年轻姑娘”、“是x的父亲”、“是一条龙”、“抢走”就是谓词。可充当主词的是专有名词和带有指示代词的词组;可充当谓词的有叙述形容词和叙述动词两种。叙述形容词是描写平衡或不平衡状态的谓词,叙述动词是描写一类状态向另一类状态转变的谓词。
在叙事作品语法中,最重要的是充当谓词的叙述动词,因为每一个叙述动词都意味着一次行动。叙事的叙述动词也可以象语法中的动词一样进行分类,例如,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有自己常见的叙述动词,象爱情小说常见的叙述动词是“追求、拒绝、接受”,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常见的叙述动词是“谋杀、侦探、囚禁”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传播学论坛 2009-04-0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