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田青]中韩共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田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8 | 点击数:11848
 

      ■ 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与汉字系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是韩国的官方文化。

      的确,中韩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千余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法律、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礼仪风俗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融合都非常广泛和深刻,以致在某些方面已密不可分。应该指出,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与汉字系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是韩国的官方文化,许多韩国的大学者都精通汉文化,曾经用汉字精确表达他们卓越的思想和伟大创造。以崔致远(公元857~?)为代表的新罗诗人曾与唐代的伟大诗人一起创造了唐诗的辉煌,他12岁入唐,18岁中进士,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其《讨黄檄文》被传诵一时,传记被列入《新唐书·艺文志》。韩国高丽朝著名的大诗人李奎报(公元1168-1241),著有《东国李相国集》53卷,其中收录2000多首汉诗,曾经被时人尊为“高丽李太白”,但他却把李杜视为“日月”,在他的许多诗作中表达了他对李白由衷的崇敬①。他在其《问造物》、《理屋说》等文中表达的哲学思想,深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

      ■ 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菩萨,就是新罗国太子金乔觉。

      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王菩萨,就是新罗国太子金乔觉(公元696—794)。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来到中国留学并接触佛教,后在安徽九华山上苦修了75年,终成正果,于唐贞元十年(794)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跏趺圆寂,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佛教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相关记载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尊其为“金地藏”,被视为地藏菩萨应世化身,在中国佛教徒心中有无限崇高的地位。因为金乔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四大名山”。更为重要的是,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伟大思想已超越了民族、国家、宗教,成为人类思想的至高境界。一个出身韩国王族的僧人在中国成佛的宗教记载与逾千年的人类口头史,足以印证中韩两国文化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

      还以佛教文化为例,于日本承和五年(公元838)入唐,承和十四年(公元847)回国的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载他在中国山东所见“赤山院讲经仪式”中的新罗僧人既有“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的“韩风”唱颂,也有“一据唐风”所唱的中国梵呗“云何于此经”②,说明当时在中国的新罗僧人们,不但掌握和使用已经华化的中国梵呗,也同时使用着韩国风格的梵呗。

      ■ 明清之际,韩国文化人将延续“汉家衣冠”、保存汉文化视为己任,成为汉文化在东亚的优秀继承者。

      在儒家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更存在着“文化圈”或“文化涟漪”的文化辐射现象。对儒家文化的尊崇是韩国长期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不但首尔在历史上曾长期被称为“汉城”,而且古汉城的四门即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名,东为兴仁门,西为敦义门,南为崇礼门,北为弘智,中有普信阁,充分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整个城廓亦呈现出完整的八卦形。而在唐代的长安和一些沿海城市曾普遍设立的“新罗坊”、“新罗馆”,也成为展示和弘扬朝鲜半岛文化与习俗的窗口。孔子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也曾时有发生。明清之际,在中国发生民族文化大动荡、大交流的时刻,韩国文化人认为“华夏文物,荡然扫地”,慨然以“小中华”自居,将延续“汉家衣冠”、保存汉文化视为己任,在被迫“剪发蓄辫”的中原大地东面,朝鲜半岛坚守着儒家礼仪和有明一代的文化,成为汉文化在东亚的优秀继承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5-08 09: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菁葆]当代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理论思考
下一条: ·[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