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赵世瑜]自我的放逐
————《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序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7 | 点击数:7895
 
扩大“领地”是竞争的重要手段,反过来也会强化传承。这一扩大既可以发生在天桥以内,也可以跳出这个空间,比如进宫、参与堂会等等。岳永逸将其置于一个“城市生理学”的话语中去理解,其实不仅是城市有此“生理”特征,乡村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哪个农民不想当地主呢?在他们未曾登堂入室之前,天桥为他们提供了“大众化”即“流行化”(popularity)的空间,他们一旦火了,他们的名声从百姓口中传进了深宅大院,他们便有可能成为“御用”的,从书场里的个体户变成某大剧团的正式演员。事实上,当他们从集镇庙会的跑马卖解到进入北京城里的天桥,就已经经历了一个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的转换,文化传承的环境从不稳定变为相对稳定,招牌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徽班进京也是如此,非如此,它永远不会成为“京剧”,而只是若干地方剧种,也不会有四大名旦,不会有“国粹”的美称,不会在天南海北根本没有欣赏土壤的地方也存在若干大剧团,作为传承的组织保障。
在过去的年代,当那些“乱弹”的角色变成了“同光十三绝”的时候,当那些撂地的被赏了黄马褂的时候,人们并不担心天桥或者类似地方的文化失了传,因为还有无数的后备军从丰沃的土壤中涌来,继续拜师学艺,在欢乐和痛苦的变奏中传承着文化。但现在这个土壤被铲除了,或者它只是被作为古董而被保护在博物馆里,文化便要失传了。新一代的“北漂”很像他们的先人,他们来寻找机会,他们也传承着另一种文化。因此,对于作为民俗学者的岳永逸来说,他不仅可以研究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以研究一种文化的失传,而后者,往往被我们这些人忘却了。
岳永逸这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志或民俗志,尽管他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他的书写方式不完全是叙事性的,而是在叙事与理论思考之间跳跃。但无论是叙事还是理论分析,他显然投入了大量感情。一方面,有些论说未经充分实证,在自己编织的逻辑中担当角色;另一方面,他的目的又绝不仅停留在对一批人及其承载的文化的冷静述说上,他关注的似乎是人的自省,透过天桥街头艺人的兴衰,他痛心疾首于人对自身的异化,于是民俗学上升为哲学。
认识文化的传承也好,失传也好,应该都不是作为人文学的民俗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透过这些去认识,去理解人类的本性。
岳永逸不是我的学生。他的老师刘铁梁教授与我同是钟敬文先生的弟子,因此他可算我的师侄,又是我四川的大同乡。我时常羡慕铁梁教授有这样的好学生,勤于思,敏于行;既从乡土入手,又熟悉最新的理论,因此年纪轻轻便在海内外发表了不少很有分量的论文。他们这一代人应该比我们这一代更有优势,唯一期望的是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一直以历史研究为主业,本来没有资格在这里说三道四。只是因为我曾拜在钟老门下攻读民俗学博士,承蒙岳永逸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温故知新的机会,使我不至于在这门学问上过于愧对先师,倒是需要特别感谢的。
最后不应忘了说一句,岳永逸的书稿杀青之时,恰逢他喜得贵子,真是双喜临门。正所谓:革命生产两不误,文化传承有香烛。
是为序。
2006年春写于展读5篇学位论文初稿4篇开题报告之际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钟敬文]我生命中的五四
下一条: ·[陆建德]习惯的力量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岳永逸]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岳永逸]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岳永逸]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 ——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
·“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岳永逸:《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
·[岳永逸]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 ·[岳永逸]学术“同工”杨堃的批评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岳永逸]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
·[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岳永逸]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