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森田真也]民俗学主义与观光
——民俗学中的观光研究
  作者:[日]森田真也   译者:[日]西村真志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7 | 点击数:10749
 
在人类学中,观光主要与异乡主义、后殖民主义、权力关系(政治性)联动。而在民俗学领域,观光与怀旧、民族主义、地域性相联动。二者的共同点便在于,它们均把观光理解为一种近现代的社会问题在此暴露的场所。
民俗学的观光研究,一方面是有关近代性的探讨,另一方面又是根据地域社会状况对现代社会所做的探讨。观光蕴含在其中的诸如资本、消费、大众、移动、记忆、越境、信息、权利等因素往往都是近现代的产物。观光折射出这些因素,进而使文化的混合、复制、再生、创造、衰退以及有关社会实践和思考等问题得以显化。观光旅客与旅客接待者之间的关系,又把地域重振、认同等地域社会正在面临的问题浮现出来,由此显露现代的社会问题。
观光旅客与旅客接待者并不是决然分开的。由于地域社会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即使二者之间纠缠不休,总有一定的共性存在。再说,微观的地域社会关系,因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今后,民俗学者也许有必要以一种实际行为,参与到地域社会的观光现场之中。
另外,所谓参观与被参观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它经过多种因素的介入而被创造或结构化,进而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质。观光人类学把参观者和被参观者之间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当做是一种不均匀的权力关系,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殖民地主义,而若要考察日本国内的情况,那么,直接套用这种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日本,尽管存在一些例外,参观者到了不同的地点便转换为被参观者。{1} “参观/被参观=自己/他者=本土文化/异文化”这种图式所表示的并不是固定的关系,而是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而且参观者在经济上未必优越于被参观者,因此这种关系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
更进一步地说,即使观光所创造的“传统”或“民俗”与怀旧相结合,甚至在结构上与民族性的重构发生联系,仅从现场的层面看,参观者和接待方往往无意识地只把它当做一种消费对象。另外,在有些地区,行政机关和地域社会成员通过故事表演活动把地域重振连接于“传统”或“民俗”,而除了利害关系,双方之间还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共存关系。就这些情况而言,我们难以从外部将其简括为文化的政治性。
只要我们对观光与民俗学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检讨,最终都要思考“何谓民俗”的学理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寻找从头到尾纯粹且固定的东西,而是把“民俗”或“传统”理解为一种能动获取意义的存在。长期以来,诸如本质性的“民俗”、稳定不变的“传统”等观点规范了民俗学。然而,先验性地限定“民俗”或“传统”,这种实在论思维难免从现代社会中排斥政治、经济、媒体等要素。
在“传统”或“民俗”的创造与再创造过程中,人们自然会想到由媒体或行政机关所展示的国家正统“传统”。而那些以媒体、行政机关、企业等为媒介被创造出来的“传统”或“民俗”,与那些生活在观光现场的人们经过日常经验而意识到的“传统”和“民俗”,二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某些方面又是十分和谐的。只要出现诸如利润的提高、自我认同的欲求等问题,它们还会达成一种共谋关系。人们未必总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去把握真实性。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世界对于统治性体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结合与割断,同时是接受与抵抗。作为今后的课题,我们应该对观光存在方式的多样化、观光旅客与旅客接待者之间多声状态、实践的非统一性、解释的矛盾、资源的分别利用等方面予以关注。
由于如上多种原因,“传统”或“民俗”不断地被创造、混同、再生乃至破坏。研究者把这些现象放在考察的范围,这也意味着他们对有关“传统”或“民俗”的社会价值选择、解释的过程进行考察,或者说是把经历近代与现代的地域社会的实践和思考、历史和记忆等放在与我们同等的层次去认识和把握。它能够恢复民俗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的初衷,即向正在生活的(或曾经生活的)人们讨教他们知识的存在方式。
 
六、结语——回到观光的现场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夜神乐的故事吧。据高千穗神社的“官司”(主祀)与观光协会的介绍,观光夜神乐始于1972年,当时传统的夜神乐逐渐衰退,因找不到接班人而濒于危境。直到1979年,该地的夜神乐应法国文化厅的邀请参加了国际传统艺术节,第二年还在欧洲四国都市举办了巡回演出,由此获得了复兴的契机。从此以后,众多媒体过来采访,夜神乐保存会得以成立,还逐渐增加了年轻成员。
观光夜神乐不是由专业剧团表演的,而是由18个村落轮流举办的。其演出地点也不在村内的会馆,而是在神社境内的神乐保存馆。在演出开始以前,还有神职人员专门举行仪式,并解说当天的演出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夜神乐正在培养接班人。高千穗町每年所要接待的观光旅客大约有115万人,其中有4万人终年不懈地到保存馆去观赏夜神乐。
神乐保存馆内设有一个舞台。在这里,每天都有1小时左右的表演,主要演出剧目为“手力男之舞”、“钿女之舞”、“户取之舞”、“御神体之舞”等。这种表演未必能够充分表现出传统夜神乐的魅力——把季节感、节奏独特的慢拍、瞬间的紧迫感、猥亵与神圣等包容在其中的空间性。尽管如此,观光夜神乐具有不同于冬季传统夜神乐的趣味。在它的神乐面具背后悲喜交集,还有演员的充实感、烦恼、对演技的改善、记忆的传承等融为一体。再看在其舞台外部,更是存在着诸如行政政策、表演、媒体、地域复兴、不同地域社会间的关系等各种复杂现象。而我们叫做民俗学的学问,难道还能不知道这些——不,还能继续忽略这些吗?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沃尔夫刚·卡舒巴]面对历史转折的德国民俗学
下一条: ·[英]E.P.汤普森:《共有的习惯》
   相关链接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
·[罗兆均]家神的较量:湘黔桂界邻地域社会的家族互动与信仰建构·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菅丰]日本现代民俗学的“第三条路”
·[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麻国庆]“公”的水与“私”的水·[西村真志叶]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