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境式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把握,代表性的有乌丙安先生的《论民间故事传承人》[12],该文不仅涉及到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发现、故事的搜集,作者还论述了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形成、传承线路、母性特征和故事活动等关涉到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一些问题。刘守华教授的《故事学纲要》对中国民间故事传承的表现形式,故事的传承与创造,集体性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中国民间故事的时代变异的论述新意迭出。[13]贾芝先生将故事传承人分为乡土故事家、流浪谋生的故事家、艺人故事家、文人故事家、新传承人,并对故事村现象和故事讲述的演变谈了自己的看法。[14]张振犁的《从曹衍玉的故事谈起》,则就河南女故事家曹衍玉讲述故事的社会文化背景、讲述活动场所、讲述动机和语言艺术特色给予全面科学的评价。[15]江帆教授十分熟悉辽宁的民间故事情况,她对民间故事传承人进行了务实的田野与文本结合研究,尤其是她对谭振山的跟踪调查,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性别研究,运用表演理论对我国传承人的探讨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就。[16]耿村民间文学普查的组织者袁学骏的《耿村民间文学论稿》全面系统地对一个村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生存根脉、宗教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对村落故事家群体、故事家本体进行了论述,故事传承人的创作、文本等均纳入到研究领域,是一部村落民间故事研究著作。[17]
传承人的调查报告,主要是对发现传承人过程的描述和传承人传承线路的交代。张其卓《这里是泉眼——搜集采录三位满族民间故事讲述家的报告》[18],金天一《付英仁调查记》,张其卓、董明《李马氏调查记》、《满族民间故事家佟凤乙调查》[19],李军、江林《民间故事家李明调查简记》[20],琴音《蒙古族讲述家金荣的报告》[21],萧国松《孙家大婶娘》[22]等,这些调查报告,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故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故事传承人的生活和讲述故事的个性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期,除了对单个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调查以外,还有不少对一个特定区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调查,如吴文全的《川西平坝农村民间故事传承人特点结构分析》[23]对川西平坝的新津县兴义乡的20多位民间故事传承人从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性格、职业、兴趣、故事类型、家庭环境、讲述风格等8个方面阐释故事讲述者的特点结构。这些来自第一手的田野报告,虽然在写作规范、调查的深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依然是当时来自基层田野的声音,为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提供第一手难得的资料。
民间故事传承人的传承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故事传承人传承线路研究:这类成果特别重视传承人故事来源的线路分析,张紫晨先生勾勒出民间故事从传承来源到故事讲述家再到接受者的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文章还提出了族源系统的传承与亲源系统的传承等问题。[24]孟慧英提出了满族民间故事传承人承继的故事包括氏族部落故事、家族故事、地方故事、文人修饰过的民族故事集等。[25]一些学者提出了民间故事传承的亲缘传承、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还有学者将民间故事的传承概括为女性家族传承与男性社会传承、口头传承与书面传承互动的传承方式。[26]这些理论成果,于我们认识传承人的故事来源具有相当价值。二、故事传承与传承人特定生活时空关系研究,如李溪的《侗族一个故事之家传承诸因素调查》,对广西三江八江乡八江村侗族杨雄新一家三代八个故事传承人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传承过程中各自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心理需要导致传承过程中各自不同的心理反馈,文章还通过对每一代人接受故事和传承故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7]樊更喜的《从耿村故事家群看不同年龄段对传承内容的选择》从传承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几个阶段论述他们对故事的选择。[28]在这个方面最有影响的要算刘德培故事的记录者王作栋了,他在《刘德培印象》[29]和《从村落到社会—中国农民故事家刘德培故事活动简论》[30]等文章中,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刘德培之成为民间故事家的原因、刘德培民间故事传承的特点等学理问题。这些研究,既可以找到故事在世代流传中的线路,也可以找到故事在地理分布和传播上的源流,对了解故事的价值和作用有科学意义。[31]
民间故事传承人共性与个性研究。通过对多位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分析,张紫晨教授归纳出民间故事传承人所具有的共性。[32]巫瑞书教授也指出传统故事家具有见识广、阅历多、说话巧、记忆力惊人、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33]这类文章还有王太捷的《略谈故事家的共同特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34]等。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共性与个性研究最为精到的要算许钰先生了,他认为民间故事讲述家可以分为“传承型”和“传承兼创作型”两类。[35]在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研究中,有相当多的文章从现实的田野调查出发,提出民间故事家发现的规律和发现民间故事家的意义。[36]讲述家个性能力的研究有孟慧英的《民间故事家能力评析》,该文从讲述能力、传承能力和创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指出制约故事家能力表现的有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特别是艺术环境;故事家的记忆力等。[37]
从文学角度研究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文章有刘守华的《汉族杰出的民间故事家——评刘德培的口头语言艺术》[38]、李惠芳的《刘德培故事研究》[39]、阎循华的《胡怀梅故事的艺术特色及其美学意义》[40]、牟国庆的《民间文学诸模式简论—杂谈尹宝兰的民间故事及其语言》[41]、曲金良的《尹宝兰故事美学片论》[42]、赫安泽的《金德顺故事的思想和艺术特色》[43]、范金荣的《试论尹泽故事的艺术特色》[44]等,这些文章紧扣民间故事的文学本原性,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故事传承人讲述故事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故事讲述家刘德培的《将心比心谈“讲经”》,他从自身的讲述经历入手,对讲故事的技巧以及故事传承人与听者的关系做了生动的概括。[4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